看大陸》雪域高原的信仰與救贖——隨許倬雲《長江小史》解鎖川藏滇(四)
納木措湖(攝影:作者)
在成都蒸了五、六天「桑拿」後,我們飛去西藏「冷卻」了一下,順便吸氧。在拉薩休息了一天後,我們找了一位當地司機開車去納木措。沿途最高點是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納木措海拔4718米,面積192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
那根拉山口風特別大,氣壓低,呼吸有些困難。(攝影:作者)
翻越那根拉山口前我們遇到了大雨,以爲只能看灰濛濛的湖水了。沒想到一過山口竟然出太陽了,天上還飄着形狀各異的雲,怕不是比萬里無雲更美!遠眺那些雲朵,它們低到彷彿觸手可及。其實不是雲低,是「天湖」太高了。青藏高原的壯闊感和靜謐感相機很難呈現。過去大約可以航拍,近年來由於西藏有許多軍事區,湖區禁止無人機拍攝。大好河山眼見爲實,也沒什麼遺憾了。
納木措分南岸和北岸,南岸開發過,門票每人210元人民幣,北岸沒有開發過,不收門票。據說兩側都好看,我們自己包車就走了北岸,中途選了兩個點停下來看風景拍照。停車點一般都會有藏民牽著白犛牛、小羊和白馬做拍照生意,可以講價。聽藏民說,黑犛牛一頭值兩萬,白犛牛百裡挑一,一頭賣16萬。
「天湖」納木措,雲彷彿觸手可及。(攝影:作者)
納木措所在的當雄縣是高山牧區,返程時經過唐古拉山脈的一處觀景臺,遠眺雲霧中的雪山,若隱若現。這裡海拔比較高,也冷,我們再次感到氣喘頭暈行路難,沒多久就上車吸氧去了。其實應該很激動,因爲見到唐古拉便是真正的「追根溯源」了。《長江小史》寫道:經過兩千年的探索,學者們確認,唐古拉山脈的融冰是長江的源頭。這一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由許多山峰組成。雪山融冰形成無數細小的支流,它們匯合成小溪,最後形成了兩三條小河,彙集流入金沙江。
黑犛牛(攝影:作者)
稀少的白犛牛(攝影:作者)
青藏高原和我目前的居住地瑞士阿爾卑斯的住民在生產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長江小史》中記述:藏族牧民採用垂直放牧模式來放養犛牛和綿羊。冬天,他們在相對溫暖的峽谷地帶放養牲畜;到了夏天,則在海拔較高、涼爽愜意的地方放牧。瑞士牧民也有着這種隨季節遷移的習慣。藏族的分支羌族,居住在高山和山腰處類似城堡的石制建築中,住所底層是羊羣,頂層則由他們自己居住;瑞士也能找到類似風格的建築。
遠眺唐古拉山脈,雲霧遮擋,若隱若現。(攝影:作者)
從納木措返回拉薩後,我當即感冒生病渾身乏力,第二天一早去醫務室配藥,休息了大半天。下午感覺好些了趕緊去布達拉宮——取消預約的話7天內不能再次預約,布達拉宮旺季票還挺緊張的。
探訪布達拉宮(攝影:作者)
布宮是唯一一個沒有買講解的景點,但是真的不用,可以蹭!這裡的講解團都不發耳麥,全靠導遊洪亮的嗓音。布宮內部遊客走動的區域十分狹窄,前後都是團隊,人擠人,都在聽各自的導遊說話,也不是我想蹭。每次在一個地方停留三分鐘,刷刷刷地就會有好幾個團經過,可以重複收聽……可惜法王洞現在不開了,沒有看到文成公主像。
不過我們在大昭寺看到了文成公主最珍貴的陪嫁——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同時嫁到吐蕃的尼泊爾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現在供奉在小昭寺。對於虔誠的佛教信徒來說,它們都是無價之寶。
多年以前聽父母說,他們在開車去西藏的路上,看到藏族佛教徒「五體投地」式的朝拜,一路走一路拜,特別震撼。這次我們在大昭寺門口和周圍的八廓街上親眼看到了。據大昭寺的藏族講解員介紹,每次要磕十萬下。路上看到的叫「磕長途」,信徒們會選擇一處「聖地」作爲目的地,通常爲拉薩、日喀則、岡仁波齊等。
朝拜的手勢是有講究的:大拇指代表人的「自大/自私」,爲了收起自私自大的「自我」,消除「貪嗔癡」這三大「業」,因而雙手合十時,大拇指要向手心內扣。而張開雙臂向天空劃圈則是爲衆生祈福。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朝拜有兩個目的:爲自我「消業」;爲衆生祈福。這體現了內省與博愛兩種精神。
大昭寺門口的藏傳佛教徒(攝影:作者)
這次我們在西藏停留的時間不長,由於身體適應問題,拉薩周邊海拔更高的地方只去了納木措一處。不過按照原計劃,這次旅行也只是初步感受一下雪域高原。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以後可以慢慢探索。
在拉薩的一家餐館裡,我們碰到了一支當天剛剛到達的自駕遊車隊。他們正在吃飯糰建,氣氛非常熱烈。他們是從成都出發走318國道過來的。這些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人,經過十幾天的旅程都已經結成了「戰友」,無論以後聯不聯繫,都會成爲最難忘的回憶。
帶我們去納木措的司機說,318現在已經非常商業化了,如果想體驗原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推薦走317國道。無論318還是317,以後進藏,還是想親身體驗一下的。
返程時我們選擇在昆明轉機,又解鎖了一個長江水系的大省——七彩雲南。長江的上游是金沙江,與之並流的還有其他兩條河流:瀾滄江(下游稱湄公河)和怒江(也叫薩爾溫江)。《長江小史》描述:三江並流,由北向南,流經雲南省中部後改變流向:怒江進入緬甸,湄公河流入泰國,金沙江先向東北彎道,在攀枝花形成一個大弧,最後匯入長江主流。這三條河流經的「縱谷」,成了一個連接西北牧地和東南亞熱帶地區的通道,即「茶馬古道」。
船行於滇池之上(攝影:作者)
滇池上有許多蒼鷺(攝影:作者)
三星堆考古遺址中發現了來自緬甸和泰國的乳白色象牙;而在雲南省滇池遺址中,發現了來自北方牧地的金製品和牲畜。這說明,不同的族羣通過這條南方通道實現了物資交換和文化交流。
過橋米線的料(攝影:作者)
正宗雲南過橋米線(攝影:作者)
轉機期間的活動範圍僅限昆明市區,我們坐遊輪了看了滇池的一小部分,品嚐到了正宗的雲南過橋米線。《長江小史》裡提到的哈尼族的梯田、納西族母系族羣的生活方式、「香格里拉」天堂谷、大理的洱海、西雙版納的動植物世界……這些留待以後慢慢探索吧!
(《共飲一江水:隨許倬雲《長江小史》解鎖川藏滇》之四,系列完)
(劉越/英國愛丁堡大學政治學博士,旅歐華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共飲一江水:隨許倬雲《長江小史》解鎖川藏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