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部分水域暴發藍藻水華 陸生態環境部解析原因
長江流域部分水域暴發藍藻水華陸生態環境部解析原因。圖爲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巢湖深井控藻平臺及周邊圍隔。(新華社)
澎湃新聞13日報導,連日來長江中下游湖庫及部分支流、江段暴發藍藻水華嚴重,近年少見,引發關注。大陸生態環境部水司指出,氣候異常、水體交換能力下降,促進了藻類聚集與增殖。
水華(Water bloom)或藻華(Algal bloom)通常爲學術所稱「水體優養化」造成。是水體中氮磷含量過高,導致藻類突然性過度增殖的一種現象。今年入夏以來,不僅是贛江,長江流域太湖、巢湖等多個湖庫和江段都發生水華暴發現象。
贛江是江西最大河流,近日贛江南昌、豐城部分江段江水如綠色的油漆狀涌向岸邊,帶有異味。同時,太湖、巢湖等傳統富營養化湖庫水華也發生反彈,自6月以來,沿湖區域正組織藍藻打撈等工作。
澎湃新聞報導,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長江流域局監測科研中心12日迴應稱,此次長江流域湖庫及部分江段藍藻水華暴發系氣候異常、水文條件改變與營養鹽積累所致。目前,贛江豐城段藍藻蔓延趨勢已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河段水華由中度轉爲輕度,整體情況顯著改善。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公開訊息顯示,巢湖湖區今年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的時間是6月3日,當時水華面積達到4.95平方公里。太湖水華出現在8月。8月5日反映,西山附近太湖水面出現大面積黃色藻類物質。6日,當地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迴應稱,受竹節草颱風過境影響,太湖水域近期出現藍藻聚集,正持續打撈處置。
澎湃新聞報導,大陸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局監測科研中心副主任王英才表示,根據2024—2025年監測結果,當前藍藻水華較顯著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傳統富營養化湖庫如太湖、巢湖等水華髮生強度反彈,發生頻次和最大面積較往年同期偏高,如巢湖最大水華面積較2024年增加了2.2倍,太湖最大水華面積較2024年增加了1.1倍。
此外,長江部分支流的水華也較往年嚴重,如贛江南昌段今年觀測到較大面積的藍藻水華現象,9月4日水華面積達0.46平方公里。漢江中下游水華以往主要發生於春季,但今年至7月底峰值藻密度仍達到5.0×107個/升(中度水華),近年少見。
大陸生態環境部水司回覆稱,綜合分析表明,本次長江流域大範圍藍藻水華的發生是氣候異常、水文條件改變與營養鹽積累共同作用的結果。
「總體來看,長江中下游水華形勢處於『局部反覆、總體可控』的階段,」王英才表示,水華受高溫少雨等氣象條件影響顯著。如未來一段時間氣象條件仍持續高溫少雨,水華現象可能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需要繼續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藻類水華防控。但從較長時間來看,入秋以後隨着氣溫降低,日照時間縮短,以及部分區域的秋汛影響,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水華情況可能會逐步減輕,但完全消失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面對當前水華形勢,生態環境部表示,環境部門已指導地方提升水華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能力,系統開展控源截污與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