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拜水都江堰——隨許倬雲《長江小史》解鎖川藏滇(二)
在後山上俯瞰魚嘴(攝影:作者)
都江堰始建於公元前256年。它以歷史悠久、佈局精妙、費省效宏等特點聞名中外,也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着防洪、供水、生態之功效(吳鑑:《守護好都江堰世界雙遺產文化瑰寶》,中國水利,2024年8月15日)。所以,什麼「頂流」不「頂流」,皆是玩笑。都江堰纔是千古一絕的「流量控制器」、真正的「流量密碼」。據講解員介紹,它的設計奧秘迄今尚未完全破解。
都江堰的木橋(攝影:作者)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攻下蜀地之後,秦國的統治者認爲,與其冒着巨大的風險把糧草運進來,不如直接把這裡變成沃野良田,以便長效支援其兼併戰爭。爲了這一軍事目的,同時兼顧民生,秦昭襄王時期,蜀郡守李冰父子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修建了都江堰。
李冰花了八年時間考察地形,最終選址於成都西北方向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將「懸」着的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在壩上近看魚嘴(攝影:作者)
分水「魚嘴」是都江堰整體工程的第一道「機關」,因其形似魚嘴而得名。它位於岷江江心,將岷江水分爲內、外兩支。外江繞城而走,排澇泄洪;內江入城灌溉,促進農業生產。秋冬枯水期,內江、外江分水比例爲六比四,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之需;春夏豐水期,兩側水量自動顛倒爲四比六,極大減小了內江下游的泄洪壓力。簡言之,這是利用內江與外江不同的地形(內江河牀低、河道窄;外江河牀高、河道寬)以及離心力來實現的,非常巧妙。具體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B站「考工志」的講解。
寶瓶口-離堆-飛沙堰(攝影:作者)
飛沙堰是唐代修建的,這是都江堰的又一「要害」。首先,它具有排沙作用。飛沙堰正對底層水流,將其裹挾而來的泥沙排入外江(「側面排沙」),減少泥沙在內江的進水口——寶瓶口前後淤積。其次,它還有泄洪作用。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會從飛沙堰自行溢出,避免內澇。
飛沙堰的設計有許多巧思。古人故意將它造得很低,只高出壩前河底兩米左右,這樣洪水到來時可以自動沒過壩頂泄洪。更加巧妙的是,爲了防止百年一遇大洪水到來時飛沙堰成爲泄洪的阻礙,因而古人故意將它修成「豆腐渣」工程,這樣一旦受到洪水衝擊,它就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
寶瓶口(攝影:作者)
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也是第二道分水口,它正對錶層較爲清澈的水流,將其引入內江下游灌溉農田。由於寶瓶口河牀高於內江河牀,因而可以再次調節進入灌溉區的水沙含量。同時,寶瓶口十分狹窄,當內江水流過大時,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將被其控制,多餘的水通過飛沙堰排到外江。
堰體及其堤岸上堆砌的裝滿鵝卵石的竹筐(蛇籠)可以協助流量控制。需要限流時就把它們堆疊起來,不需要時把竹筐剪斷,鵝卵石在水流的衝擊下自然散去,簡單巧妙。
巨型木材製成的水閘,以竹篾絞成長索,將幾截閘門聯繫爲一;若有一道閘門打開,即可撞擊相鄰的另一閘門;如此連鎖反應,依次撞擊,以控制閘門的開關,進而控制進入的水量。如此簡單的裝置,既巧妙地利用了水自身的力量,又別出心裁地運用了木結構的特性。(《長江小史》)。
都江堰爲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歷經2200多年的風雨,它也爲中國留下了豐富的灌溉遺產,並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她蘊含着中國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生態智慧。其四大堰工技術(竹籠、榪槎、羊圈、幹砌卵石)列入了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爲都江堰世界雙遺產「金字招牌」增色(「雙遺產」指「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吳鑑:《守護好都江堰世界雙遺產文化瑰寶》,中國水利,2024年8月15日)。
與都江堰一起,李冰也成爲了不朽。江畔後山的廟堂裡供奉着李冰夫婦的像,他們世代受人香火。歷代參與都江堰保護和修繕工作的治水先賢,其雕像也矗立在堰功道上受人瞻仰,包括諸葛亮、丁寶楨等。
對三峽大壩的一點思考
都江堰的功能是引水灌溉(「無壩引水」)、防洪排沙,至今仍然在四川省經濟發展和生態調節的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都江堰相比,當代建設的三峽大壩工程在功效上有所區別。
長江三峽大壩切斷江流,目的是發電及便利內陸航運,灌溉功能不多。爲了建造這一工程,數以百萬計的本地居民被重新安置。大壩竣工後,下游支流縮減(如洞庭湖),生態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關於這個工程的利弊,依然是爭議的話題(《長江小史》)。
許倬雲先生對三峽大壩提出了四點主要擔憂:
一是效用問題:大壩後方淤泥不斷沉積,發電量難免減少;
二是洪水隱患:蓄積的巨大水量,可能會使兩岸山脈被侵蝕和滲透,造成大壩蓄水的橫洪和破堤;
三是軍事安全:一旦有大型戰爭發生,敵方核彈破壞水壩,億萬噸的洪水潰壩氾濫,將給下游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四是生態平衡:大壩截斷江流不僅會導致下游支流枯竭,也會影響部分洄游魚類的生存(《長江小史》)。
水利工程我是門外漢。參觀都江堰的時候,講解員解釋了一遍原理,事後很快忘得七七八八。三峽大壩就更不瞭解了,是非功過無以置評。不過,老先生有句宏觀層面的話,我想後輩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共勉:有些建設,功過之間的衡量,不是一日,而是千秋(《長江小史》)。
(《共飲一江水:隨許倬雲《長江小史》解鎖川藏滇》之二)
(劉越/英國愛丁堡大學政治學博士,旅歐華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