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來“迷你基”頻退場,淳厚基金旗下9只基金面臨清盤危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在公募基金清盤常態化背景下,2025開年一月有餘,公募基金整體延續了先前的清算速度。據統計,截至2月12日,年內已有24只基金公告清算,背後涉及17家機構。據不完全統計,還有超40只基金髮布了基金淨值多日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
而在其中,一個反常的現象在於,在近不到30個工作日內,淳厚基金旗下面臨清盤危機的產品高達9只。
2月11日、12日,淳厚瑞明、淳厚優加回報、淳厚中債1-3年政策性金融債3只基金先後公告產品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1月24日及2月8日,淳厚穩悅和淳厚穩嘉基金則因規模不足清盤。此外,還有淳厚穩鑫、淳厚利加、淳厚益加、淳厚時代優選混合則在近兩日集中發佈了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公告,表示擬審議關於修改基金合同終止條款的議案。
從基金季報來看,上述多隻產品的規模驟縮,都較爲集中地始於2024年四季度。不難猜想,彼時淳厚基金紛亂的股東整改與監管“訴訟”風波,導致了投資者在四季度的集中“出走”。
“訴訟監管”後機構大量贖回淳厚旗下基金
2月12日,淳厚瑞明發布了基金資產淨值連續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至此,淳厚基金在2025年以來瀕臨清盤的產品達到了9只。
而記者進一步發現,淳厚瑞明也是9只基金中規模變化最爲蹊蹺的產品。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基金還擁有15.91億元的規模,但在之後的短短一個季度,基金規模便幾乎蒸發殆盡,僅剩下了24.07萬元。
觀察淳厚瑞明2024年四季報中的披露,可以發現基金在報告期內遭遇的大額贖回,集中發生在10月之後。當年10月1日-12月25日,一家機構投資者共贖回了11.77億份淳厚瑞明的基金份額,12月20日-12月25日,又有兩家機構先後贖回了9200萬份和4000萬份,讓基金的規模首度跌至清盤線下。
2024年12月26日-12月31日,淳厚基金又用自有基金購入了9.57萬份淳厚瑞明的份額,不過對於基金規模的貢獻已是杯水車薪。
資金的密集撤離爲哪般?記者注意到,此次公告顯示,淳厚瑞明在2月12日是連續第30個工作日淨值規模低於5000萬元,而向前反推,30個開盤工作日前的12月20日,恰好是上海證監局就淳厚基金相關情況答記者問的後一個工作日。
淳厚基金成立於2018年11月3日,是一家位於上海的個人系公募,以固收類產品爲支柱業務。2023年以來,公司幾位股東之間的權力鬥爭接連引發了董事會無法正常召開、信披持續違規等衍生問題,並最終引發上海證監局下場。
2024年9月,上海證監局依法對淳厚基金採取責令改正、暫停業務等行政監管措施。但此後淳厚基金不僅未能完成整改,還反將矛頭指向了上海證監局,甚至被傳出出現阻礙上海證監局採取實地調查的情形。
在一份公告中,淳厚基金曾公開表示,由於上海證監局未對股權交易違規者、公司第二大股東柳志偉的身份問題給予正面答覆等原因,公司至今尚未能完成整改工作。
2024年12月3日,淳厚基金甚至公開將上海證監局訴訟至人民法院,上演了“基金公司狀告監管”的罕見戲碼。而12月17日,上海證監局就淳厚基金相關情況答記者問,並表示:“我局對拒絕、阻礙監管檢查、調查,干擾監管執法的行爲將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辦,嚴肅處理。”
而或許是股東糾紛對日常經營造成了實質性影響,2024年整個四季度期間,以淳厚瑞明爲首,淳厚基金多隻產品的業績都處於“被放任”的狀態。
公開信息顯示,淳厚瑞明2023年成立以來由張蕊管理,去年5月加入陳寒進行共管。2024年12月11日張蕊卸任後,該基金又由陳寒獨立管理至今。不過在兩位基金經理的任職期間,淳厚瑞明的業績都處於同類排名末位——成立迄今的1.7年來,淳厚瑞明作爲中長期純債基金,虧損高達34.18%,其中最近半年的跌幅爲36.9%。
同時在2024年四季度期間,該基金的管理思路也一反常態,無論是大類資產配置還是持倉方向都發生了顯著逆轉。從100%債券變成了75%現金和25%債券的配置,同時債券持倉也從超八成的信用債變成了100%國債。
2024年四季度末,淳厚基金的規模爲231.38億元,全市場排名113名,環比去年三季度下降了56.3億元、12名。公司的債券型基金規模同期則從233.32億元縮水至201.91億元。
年內公募清盤腳步不停
公募行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迷你基”的清盤近兩年已趨於常態化。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全公募市場共有291只基金清盤,同比2023年出現了31只的增長。
而2025年開年迄今,基金清盤依然保持着相似的速度。截至發稿,年內公告因觸發合同條款或經持有人大會表決而清算的基金數量已經達到24只。其中,偏股混合和普通股票型基金共8只,偏債或純債類基金有7只,被動指數型基金有5只,靈活配置型基金有4只。
從機構側來看,上述清盤基金共涉及17家基金公司,其中博時基金開年以來目前清盤基金的數量最多,包含博時榮升穩健添利、博時阿爾法回報、博時鑫潤和博時研究優享4只。除淳厚基金外,國投證券資管、華寶基金和華夏基金同期也各有2只基金清盤。
與此同時,一批基金也在今年走到了5000萬元的規模“紅線”邊緣,屢屢發佈可能觸發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
其中記者發現,年初以來,遭遇規模危機的主動權益基金大多集中在主題性顯著的產品,如華商先進製造混合在2月12日宣佈,基金已連續40個工作日淨值低於5000萬元。
同期發佈淨值預警的還有一批醫藥類基金,如華商創新醫療、東方創新醫療和財通醫藥健康混合,幾隻基金近半年的收益率排名都位於市場中後部。
不過在主動權益基金新發難度加大的環境下,規模的預警是否會通向基金公司的清盤決策尚未可知。事實上2023年12月以來,東方創新醫療就已經首次出現了規模“觸線”的情況,但此後又多次在瀕臨清盤前獲得資金託舉。
也有一些基金經理對自己的在管產品,依然表達出厚積薄發的堅守態度。如華商創新醫療基金經理彭欣楊就在去年四季度末表示:“展望未來,行業低位運行時間已經較長,負面信息已經反應較爲充分,當前行業已經具備較高的性價比,當下堅守正確方向定會有所斬獲。”
此外,純債類、偏債混合類又或是穩健型資產佔比較大的靈活配置類產品,也是近期面臨清算危機的產品大頭。
除前述淳厚基金的產品外,2月12日,融通通慧混合也發佈了基金連續多日淨值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的提示。此外1月迄今,規模跌至5000萬元下的,還有融通穩信增益、寶盈祥利穩健配置、國泰民裕進取、長盛安睿一年、嘉實方舟一年、天弘弘新等等。
在2024年這一“債券大年”,多數固收類產品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年內所有債基平均取得的收益率爲4.59%,混合偏債類基金同期的平均收益則爲5.3%。而其中部分產品依然未盡人意,背後主要是基金經理折戟於對債券具體品類、又或是固收和權益之間取捨的博弈。
例如成立於2022年1月25日的融通穩信增益,在今年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其實有着不錯的收益水平,以2.68%的區間收益排在同類前5%。但2023年和2024年相對滯後的業績,導致了基金規模在兩年間的逐季下行。在去年年末,基金規模僅餘0.45億元。
在最近一期的季報中,融通穩信增益基金經理何龍、張彩婷對自身的操作進行了反思。
“基金在季初保持中性偏低的久期,在資金面轉鬆後逐步加久期到略高於市場中位數的水平,在出現利率明顯下行破位時加到較高的久期,博取一定的超額收益。經濟的主要邏輯可能相對清晰,但交易層面更多關注市場的聲音,有時爲規避回撤提前止盈,但關注到市場趨勢時也會勇敢糾錯,趨勢強於邏輯、交易強於預判,依然是後續投資中將學習和踐行的核心點。”何龍、張彩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