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資金撤離、多隻產品瀕臨清盤,淳厚基金內鬥不休將向何處去

身陷股權之爭的淳厚基金,多隻產品被清盤或瀕臨清盤。

2月19日,淳厚基金公告稱,截至18日,該公司管理的基金產品淳厚利加的基金資產淨值,已連續3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面臨合同終止並進行財產清算的風險。

除了淳厚利加,該公司還有多隻產品面臨類似情況。去年四季度以來,該公司已有10只產品先後發佈清盤預警。其中,淳厚穩嘉、淳厚穩悅分別在今年1月23日、2月7日因規模不足被清盤。此外,淳厚基金也有多隻產品在去年四季度遭遇機構大額贖回。

淳厚基金名下產品遭遇資金撤離,到底是原因所引發,是否與尚未解決的股權之爭有關?對此,該公司迴應第一財經稱,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與市場環境、公司輿情、產品結構等各方面因素有關。

淳厚基金曾因股權之爭,將監管告上法庭,並因涉嫌違法被立案調查。對於股權之爭的最新進展,淳厚基金稱,目前股權治理事宜正在監管的指導和推動下穩步解決過的程中,有階段性結果時會告知。

規模大幅縮水,多隻產品拉響清盤警報

2月19日,淳厚利加發布公告稱,截至18日,該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定期報告數據顯示,該基金去年四季度的合計規模已經從2.06億元降至0.24億元。

可淳厚利加是一隻機構持有佔比頗高的產品。2024年中報顯示,該基金的機構持有比例爲99.44%,2022年7月成立以來,就有兩家機構資金穩定持有1.6億份。去年四季度,持有0.9億份的機構1贖回了0.68億份,持有0.7億份的機構2則清倉賣出。機構資金的撤離是導致該基金規模驟減的直接原因。

類似的情況,淳厚基金其他多隻產品,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去年四季度以來,該公司已有10只產品先後發佈清盤預警,其中淳厚穩嘉、淳厚穩悅分別在今年1月23日和2月7日先後因規模不足被清盤。

這兩隻產品此前的機構持有比例爲100%。以淳厚穩嘉爲例,機構1自2021年穩定持有5億份至去年二季度。去年7月至9月26日,該機構清倉撤走,隨後機構2在5天內(即9月底前)申購187.1萬份。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的合計份額爲187.4萬份,規模不足200萬元。

這一規模顯然遠遠低於“警戒線”。從後續發展來看,淳厚基金並未“坐以待斃”。去年11月7日至13日的5個交易日中,來自兩家機構的3464萬份“幫忙資金”快速申購併贖回。但此舉未能長久,12月26日,該基金因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第一次發出預警公告。

此外,淳厚穩豐、淳厚穩鑫、淳厚瑞明等4只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100%的產品,大多在去年四季度遭遇機構資金大額贖回,期間也有大額機構資金進出的情況。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上述3只產品的基金合計份額均不足31萬份。

“公司業務始終平穩運營,經營團隊穩定無核心人員變化,未發生任何投資和經營風險。”對此,淳厚基金迴應第一財經稱,公司會對不同產品進行不同處理,主要會根據後續的戰略規劃,以及對市場變化的判斷等綜合因素進行選擇。即使有些產品暫時規模較小,但業績或產品風格相對有競爭力,公司認爲其仍具備一定增長潛力,不會輕易選擇清盤。

除了機構資金之外,淳厚基金也想通過修改合同積極爭取留存產品。如淳厚利加近來爲提議放寬基金合同終止條件而即將召開持有人大會,將原方案中“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無須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修改成“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在6個月內召集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截至目前,淳厚基金共有24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合計規模爲231.38億元,行業座次排在百名開外。這些產品中,17只較爲依賴機構資金(機構持有佔比60%以上),包括10只全爲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其中,已有三分之一的產品規模低於2億元。

近年來,隨着公募基金產品數量的不斷擴容,基金“換血”速度逐漸加快,基金清盤情況愈加常態化,因規模過小而“被迫”清盤也是一種常見情形。但對於作爲中小機構的淳厚基金而言,這也意味着公司還面臨着產品數量有限,競爭力進一步減小的困境。

身處股權之爭漩渦

在一個季度裡,一家機構旗下有四分之三的產品出現規模“縮水”,部分產品甚至遭遇大額資金贖回,這顯然並非正常情況。這是否與該公司深陷股權之爭有關?

對此,淳厚基金迴應稱,由於市場環境、公司輿情、產品結構等各方面原因,公司出現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產品。

淳厚基金是一家成立於2018年11月的個人系公募,因股權之爭引發市場和監管高度關注,並於去年12月份將上海證監局告上法庭。隨後,上海證監局發佈消息稱,淳厚基金存在部分股東私下轉讓股權未履行重大事項報告義務、信息披露持續違規等行爲,正對公司及相關人員的涉嫌違法行爲開展立案調查。

該公司的股權之爭已持續3年之久,目前尚未獲得解決。衝突雙方邢媛、柳志偉各執一詞,讓股權之爭陷入“羅生門”。淳厚基金官網信息顯示,邢媛爲該公司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邢媛實際執掌公司。

根據邢媛於2024年9月17日聲明,2022年3月左右,柳志偉先行私下與三股東李雄厚、四股東董衛軍溝通股權收購事宜,並先後簽署股權買賣協議,完成收購李雄厚、董衛軍的股權;隨後,柳志偉告知邢媛已實際控股公司,邢媛在被施壓之下賣給柳志偉10%股權,並收取了首付款。

但是柳志偉則持另一說法。他在去年8月底發給全體股東、董事、監事和全體員工的函中稱,2022年4月14日,邢媛強烈要求,以4000萬元的價格向他轉讓10%股權,邢媛收到轉讓款2600萬元。

之後,雙方矛盾升級。邢媛方面認爲,柳志偉不斷嘗試將公司股權繼續轉讓給和合資管系林強、及相關從事結構化發債的機構與人員等,追求買賣牌照和結構化發債業務的“短平快”利益,雙方理念存在衝突。於是,於是邢媛方面在2023年11月將有關情況報告給了監管部門。

2024年3月,上海證監局就私下轉讓股權一事,對柳志偉、邢媛、李雄厚、董衛軍作出了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認定簽署股權轉讓無效。

由此,又引發了雙方新一輪衝突。柳志偉說,他積極主動整改,並自2023年底以來多次催告還款,邢媛拒不執行監管要求,並試圖以低價收購其他股東股權,邢媛纔是真正的“監管套利者”。

而淳厚基金在迴應第一財經時稱,按照監管機構行政監管措施要求,邢媛在準備退還柳志偉倒買10%的部分約定對價款過程中,發現銀行卡遭凍結,經瞭解發現,柳志偉以香港身份在2024年2月通過上海仲裁委員會向邢媛提起仲裁。由此發現,柳志偉有兩套境內身份證和1套香港身份證。而上海證監局對柳志偉出具的行政監管措施,是針對身份證33010619671020****的柳志偉下發,該身份證已於2023年10月予以註銷,這造成行政監管措施的被監管對象法律主體資格喪失,行政監管措施面臨落空和無法推進。

由於存在股權爭奪,淳厚基金董事會無法有效召開,導致定期報告存在違規披露情形。根據上海證監局於2024年9月份披露的行政監管措施,淳厚基金公開披露的基金產品2023年年報、2024年一季報、2024年二季報未按規定編制重要提示部分的內容,因而責令整改。

第一財經查閱發現,該公司名下產品2024年四季報沒有董事會、董事長相關內容。如在財報披露中保證淳厚基金內容真實性的相關表述上,本應爲“基金管理人的董事會及董事保證”的表述均變成了“基金管理人保證”。

不管是柳志偉的身份問題,還是董事會無法有效召開,以及由此引發的定期報告信披無法整改,這些問題進而引起了淳厚基金與上海證監局之間的訴訟。淳厚基金稱,將相關事宜詢問上海證監局,但一直未獲得正面答覆,由此將上海證監局告上法庭。

2024年12月17日,上海證監局發佈了對柳志偉、李雄厚、董衛軍、邢媛、賈紅波、李銀桂的立案告知書,理由是涉嫌違反基金法律法規,已於2024年9月立案。根據此前邢媛的申明,柳志偉與賈紅波、李銀桂(暖流控股總裁)簽署了股權私下交易協議,作爲對價明確承諾賈紅波進入公司擔任董事長,李銀桂擔任副董事長,李銀桂後因公募任職資格存疑未落實。

對於淳厚基金的股權之爭、淳厚基金與上海證監局的訴訟、立案調查等進展情況,第一財經後續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