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保發展:專家建言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持續參保
人民網 肖聰聰
“積極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持續參保”“社區慈善要‘向上提升、因地制宜’”……近日,在第十一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上,與會專家關切民生熱點,爲社會保障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因地制宜 社區慈善應聚焦多層次多類型的需求
在公益慈善專題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謝瓊指出,慈善法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的規定對我國慈善事業的未來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指出,社區慈善要“向上提升、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政府資源解決社區居民基本需要的基礎之上,發揮社會力量在幫助解決臨時性困難、滿足居民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補充作用。
“社區慈善成爲慈善發展主流的標誌有三:一是慈善法修改後新增鼓勵社區慈善發展條款;二是明確了社區慈善是中國特色現代慈善事業的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三是中央社會工作部的成立,將社區治理、社會工作、志願服務、社區慈善納入國家治理戰略。”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秘書長、慈善分會副會長劉佑平指出,在數字化時代中,社區慈善的未來發展既要擁抱趨勢,也要回歸“里仁”本源。
多位專家紛紛表示,社區慈善應聚焦多層次多類型的需求,結合地方情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靶向施策 着力促進社會救助精準化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
在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專題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左停建議,應以防止返貧致貧幫扶爲底線、以對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爲兩翼,構建農村幫扶體系。發揮臨時救助常態化作用,建立困難村社區發展幫扶基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統籌兩類幫扶工作,促進救助幫扶精準化,優化幫扶政策目標羣體,拓展低收入人口幫扶範圍,推動政策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降低困難羣體成本與風險,提升其勞動技能與條件,助力困難羣體增收致富。
“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的核心理念在於從保基本、防風險向促發展轉變。”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祝建華指出,不僅要通過“輸血”保障老弱病殘等羣體的基本生活,還要注重對有自我發展能力羣體的“促發展”目標,實現“造血”功能。
完善保障 積極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持續參保
多平臺近日發佈消息,將逐步爲外賣騎手繳納社會保險,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不僅是外賣騎手,隨着平臺經濟迅速發展,包括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從業人數已經超過了8400萬人。近年來國家採取多項舉措,織密新就業羣體的社會保障網。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胡秋明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可持續的養老金制度應具備覆蓋全民、公平統一、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動態平衡等基本屬性。
“當前,我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面臨參保擴面增速放緩、基金徵繳難度較大、待遇領取人員數量增加較快、待遇給付壓力增大等挑戰。”胡秋明認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應以全面建成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爲總體目標,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和保證可持續性爲總體原則,接下來應明晰層次結構及其功能定位,優化籌資和待遇確定機制,適應生產方式轉變,調整勞動關係認定規程,積極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持續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