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傷”擴圍,進一步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意外保障網”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召奎
近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再“加碼”。
7月7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強運輸途中意外傷亡貨車司機幫扶救助的通知》,提出加強職業傷害保障,推進同城貨運行業職業傷害保障應保盡保。
7月8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的通知》,決定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據悉,自今年7月1日起,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以下簡稱“新職傷”)在原有試點的7個省份、7家平臺企業基礎上,新增天津、河北、遼寧、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西、寧夏等10個省份,增加出行行業的滴滴出行、即時配送行業的順豐同城、同城貨運行業的滴滴貨運和滿幫省省等規模較大的平臺企業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覆蓋全國半數以上省份,體現國家對靈活就業羣體的關懷升級。
隨着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以貨車司機、快遞員、網約送餐員等爲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隊伍不斷壯大。全國總工會2023年發佈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經常在外奔波,職業傷害事故頻發,引發各方關注。以貨車司機爲例,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25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隨着數字經濟與公路貨運行業的深度融合,近六成司機通過數字貨運平臺尋找貨源,困擾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障問題之一是職業風險大、社會保障難,佔比59.5%,位列第二。
然而,由於現行工傷保險制度以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爲前提,勞動關係尚不明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難以獲得工傷保險覆蓋。因此,一旦他們因工受傷,往往會陷入工傷維權困境。
在此背景下,2022年7月起,“新職傷”試點啓動。與工傷保險不同,“新職傷”不以存在勞動關係爲前提,也不以工資總額爲繳費基數,而是由平臺企業採取按單計費方式,按月訂單量申報繳費,勞動者不承擔費用。
這一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傷維權難的困境。特別是對重大傷亡事故,有效發揮了兜底作用。以貨拉拉爲例,作爲首批試點企業,該平臺已累計投入金額超1.5億,累計保障訂單超7.6億單,後續擴圍後預估將覆蓋平臺80%以上的司機羣體。從全國層面來看,截至2025年6月,7個試點省份、7家平臺企業累計參保人數達1234.57萬人。
“大部分司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受傷對司機來說壓力非常大,像我自己受傷的話,心裡就會非常焦慮,很擔心自己賺不到錢。之前我們受傷大部分都是自費處理,現在有了新職傷對司機來說也是多了一份保障,跑車心裡也更踏實了。”曾參與過“新職傷”理賠的貨拉拉司機荀師傅表示。此前,荀師傅搬運貨物時被貨物砸到腰,造成腰椎骨折。對於荀師傅這類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而言,“新職傷”無疑是織就了一張“意外保障網”。
如今,隨着“新職傷”試點省份從7個擴展至17個,標誌着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邁入新階段。此次擴圍不僅覆蓋全國半數以上省份,更將更多同城貨運企業新業態納入保障網,推進同城貨運行業職業傷害保障應保盡保,進一步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意外保障網”。
隨着“新職傷”擴圍,接下來,還應進一步完善“新職傷”制度,縮短和簡化理賠流程,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受傷後能夠儘快報銷醫療費、獲得賠付。當然,除了積極響應“新職傷”這一事後兜底政策,平臺企業也應積極開展創新實踐,更好解決新就業羣體的急難愁盼。例如,貨拉拉除了在試點省市試點職業傷害保險外,在其他省份,爲達到一定等級的司機免費贈送人身意外險和貨運險;該平臺還設立關懷基金對困難司機家庭進行幫扶。
專家表示,這些舉措使勞動者及其家庭在面對突發傷害時不至於陷入嚴重經濟困境,增強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抗風險能力與發展韌性。對於平臺來講,在提升從業者安全感的同時,也有助於平臺維穩與隊伍穩定,吸引更多的勞動者與用戶,從而提升平臺的競爭力,可謂雙贏之舉。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