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睿見丨全國政協委員莫榮:進一步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意外保障網”

人民政協報記者 郭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這一舉措十分必要且迫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就業形態作爲經濟發展催生的新事物,在爲就業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近年來,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快遞員等羣體規模不斷壯大。然而,由於其工作性質特殊,部分勞動密集型平臺崗位的職業傷害風險居高不下。”莫榮舉例說,以外賣配送爲例,騎手們爲了按時送達訂單,常常在道路上爭分奪秒,交通事故發生率相對較高;貨車司機由於長時間駕駛,疲勞作業引發的意外事故也屢見不鮮。

“這類羣體的勞動關係、工作時間等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旦遭遇職業傷害,維權和保障極易陷入困境。”莫榮說。

2022年7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正式啓動。“這一舉措是社會保險制度順應新勞動模式的創新性改革。它突破了傳統工傷保險以勞動關係爲前提的限制,在待遇設計、繳費方式、經辦流程等方面大膽創新。比如,按單計費的繳費方式,貼合了平臺用工的靈活性,既減輕了勞動者負擔,又確保了保障的全面覆蓋。”莫榮表示。

今年7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9部門決定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莫榮認爲,此次擴圍意義重大。“這是基於現實需求與試點經驗做出的科學決策。”莫榮表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龐大,且職業傷害風險突出,擴圍能夠讓更多勞動者享受到職業傷害保障的福利,進一步增強這一羣體抵禦職業風險的能力,促進社會公平與穩定。

對於進一步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體系,莫榮建議,首先需儘快對新就業形態進行標準化界定,明確其概念範疇與邊界,“只有清晰界定,才能精準識別勞動者羣體,爲後續政策制定與保障措施落實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登記和統計監測制度及平臺,實現對所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全覆蓋。通過這一平臺,能夠實時掌握勞動者就業狀況、職業傷害發生情況等關鍵信息,爲政策調整與完善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莫榮說。

“由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關係複雜,傳統勞動法律法規難以完全適配。”莫榮建議,加快研究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構建符合新就業形態特徵的非標準勞動關係體系;建立多元化勞動標準制度,明確勞動基準,將勞動者在工作時間、休假、工傷認定、勞動爭議處理等方面的權益落到實處。

“數字平臺作爲新就業形態的依託,應充分發揮其創新技術優勢。”莫榮表示,要利用大模型等先進技術,提升就業市場的人崗匹配效率,減少就業市場摩擦,助力勞動者快速找到合適工作。通過數字風控手段,加強對平臺企業用工行爲的監督,保障勞動者薪酬及時發放,從源頭降低職業傷害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莫榮還提出,加強市場監管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刻不容緩。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平臺企業的監管力度,督促其切實履行職業傷害保障責任,規範用工行爲,對於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平臺企業,必須依法嚴肅懲處。

“總之,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協同合作。”莫榮表示,希望以此次“新職傷”試點擴圍爲契機,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落實力度,進一步織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意外保障網”,推動平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