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 化難題 解民憂
“農委巷城市道路改造導致附近居民出行不便,尤其學生上下學要繞一大圈,盼解決!”不久前,白銀市平川區“有糾紛找綜治”服務熱線接到興平路街道居民反映,希望相關部門協調解決“出行難”問題。
“我們接到居民反映後,立即向區住建局、區城市管理局‘吹哨’,聯繫兩個部門和興平社區到現場共同協調處理。”興平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軍林說。
最終,在與施工方、羣衆溝通商議後,施工方案得以調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這是平川區今年推行的“中心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的一次成功實踐。
爲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及時化解矛盾風險,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平川區探索建立“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通過賦予基層“吹哨權”、部門落實“報到責”,推動治理重心全面下移,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聯動解決”,構建“黨組織牽頭、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制定出臺實施方案明確“吹哨”主體、“報到”部門等核心要素,設立“吹哨報到”指揮調度中心、分中心,“報到”部門限時辦結,基層“吹哨”主體擁有發起權、評價權和考覈建議權……通過精細設計,平川區爲該機制順利推進系統構建起了權責清晰、響應高效的制度框架,直擊基層“小馬拉大車”困境。
爲確保這一機制落地生效,平川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壓實“第一責任人”職責,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將吹哨報到機制深度融入區域黨建格局,持續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將組織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
不久前,電力路街道水溝沿社區居民劉某在白銀市“碼上反映·馬上辦理”民情直通平臺上反映,自己在某小區購買了房子,因房屋手續問題無法貸款,要求全額退還8萬元定金。
接到反映後,電力路街道第一時間“吹哨”,召集區住建局“聞哨”報到參與處理,最終協調涉事公司全額退還定金。區綜治中心還進行電話回訪,確保羣衆反映事項圓滿解決。
即時響應制度實施以來,平川區鄉鎮街道先後“吹哨”27次,部門單位“響應”27次,實地解決羣衆訴求、矛盾問題24件,辦結率88.9%。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這項工作機制已成爲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抓手,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黨羣關係更加密切,羣衆訴求表達和解決的渠道進一步暢通,幹部主動服務基層、服務羣衆的意識持續增強。”平川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主任劉瓊說。
今年以來,平川區摸排各類矛盾糾紛3800餘件,化解3400餘件。
“我們將進一步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嚴格落實這項工作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應付轉向主動統籌、部門單位從各自爲戰轉向聯合作戰、服務羣衆從政府端菜轉向羣衆點單,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劉瓊表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