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產品被扣…箭指臺美關稅談判?學者:若有這種情況要非常小心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以「強迫勞動」爲由,禁止並扣押臺灣品牌「捷安特」製造廠巨大機械在臺灣製造的自行車及零組件。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紐時報導,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以「強迫勞動」爲由,禁止並扣押臺灣品牌「捷安特」製造廠巨大機械在臺灣製造的自行車及零組件。紐時將此舉指向臺美關稅談判及232條款,不過學者認爲,此事就是國際間常見的「藍色保護主義」,反映美國關切臺灣勞動環境不佳問題,對臺灣企業是很大的警訊,但與臺美關稅及232無關。如果接下來還有第二、第三家企業,表示臺灣企業常存在的超時工作、移工管理不佳被美國盯上,無論科技業、傳產業都要非常小心。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兼任教授邱達生表示,這就是國際上常見的藍色及綠色保護主義,藍色保護主義以勞動條件不佳爲由,綠色保護主義就是以環保規範爲由。臺灣過去以代工爲主,只要幫國際大廠代工,例如紡織廠幫NIKE代工,NIKE就會派人檢視臺灣代工的紡織廠工作及住宿環境、環保標準,最着目的是中國新疆棉花被禁止進口,另外馬來西亞的手套工廠、泰國漁業等,都曾遇過美國的暫扣令。
他表示,符合勞工及環合法規原本是基本要求,但如果做過頭,就會變成一種保護主義。例如若符合當地國環保法令,但美國卻要求符合美國環保法規,就可能是刁難,或是認定對方藉壓柞勞工取得低價成本競爭優勢進行制裁。
因爲巨大非以代工爲主,而是自己品牌,過去不會被下單代工的美國品牌檢視,這次被美國海關以此理由暫扣產品,未來就要非常小心。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此案針對巨大勞動環境,指控的是臺灣勞動市場問題,對很多企業是很大的警訊。過去美國或其他國家也曾以相同理由抵制中國新疆棉花,或是認爲對方價格偏低,就合理懷疑有壓柞勞工情況,但臺灣過去比較少因爲勞動案件被盯上,此次案件表示美國海關注意到這件事,未來如果還有第二家、第三家接二連三出現,意味臺灣企業被美國盯上,這是最擔心的事。
吳大任坦言,臺灣不只移工可能被剝削,本國勞工也常得超時加班,科技業更被笑稱是「賣肝」換財富自由,常得加班到半夜,這在美國是無法想像的狀況,臺灣企業心裡有數,因此如果美國真要追究,不只傳產業要小心,科技業也跑不掉,絕對是大事。
值此臺美關稅談判敏感時刻,此案是否與談判或232條款有關?學者都判斷應無相關,因爲各國要賣到美國的產品本來要非常小心,因爲美國常以環保及勞動法規等各種名目要求各國企業,而且232條款是針對半導體、藥品等特定產品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與此案沒有關係。吳大任說,川普目前要處理的大事很多,當務之急是與中國的談判,臺灣應不是最急,所以不認爲美國高層會用此做談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