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廣時評:張小泉債務危機敲警鐘,老字號不能只靠歷史吃飯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日訊近日,天眼查披露的法律訴訟信息令人咋舌: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富春投資有限公司及張樟生、張國標等新增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高達31.3億餘元,執行法院爲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樟生被限制高消費。算上此前的6條被執行人記錄,累計被執行金額超38億元。曾經熠熠生輝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債務泥沼,這一事件無疑爲衆多老字號企業敲響了警鐘:躺在歷史功勞簿上“睡大覺”,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1月,法定代表人爲張樟生,註冊資本僅約1681.7萬人民幣,卻揹負數十億債務,經營治理風險暴露無遺。究其根源,控股股東富春控股的激進擴張或難辭其咎,據媒體披露,富春控股將大量資金投入物流、房地產等非主業領域,致使資金鍊斷裂:2022年因對外投資失敗承擔連帶責任,2023年又爲關聯企業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最終導致張小泉股份被凍結。截至2025年3月,控股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中99.9%已被質押或凍結,5筆融資業務逾期,涉及本金5.1億元,對外擔保未代償金額高達44.86億元。如此嚴重的債務問題,使得張小泉這一老品牌形象岌岌可危。

從管理層和實控人構成來看,張小泉有着典型的家族企業特徵。2024年5月,原董事長張樟生卸任,由張國標之子張新程接任;張樟生之子張新堯則被任命爲董事兼副總經理。這一系列家族內部調整,雖被視爲應對債務危機之舉,卻加劇了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穩定性的擔憂。家族式管理在企業發展初期或許能憑藉緊密的血緣關係和高效的決策機制帶來一定優勢,但在企業規模擴大、市場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決策機制,往往容易引發經營風險。

除了債務和管理問題,張小泉在品牌形象維護上也遭遇了重大挫折。2023年,商務部要求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老字號限期整改,深陷“拍蒜刀斷”輿論風波的張小泉赫然在列。在該事件中,客服“菜刀不能拍蒜”以及企業負責人“中國人切菜方式不對”等言論,極大地損害了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受損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上,其股價從2021年9月上市首日的38.16元一路下跌,到2024年2月5日,盤中最低跌至8.32元,較最高市值蒸發約46億元。

張小泉的困境爲衆多老字號企業敲響了警鐘。在新時代的浪潮下,老字號不能再依賴歷史聲譽“坐吃山空”。既要強化現代化管理理念,摒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更重要的是,需緊跟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必須承認,老字號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民族商業的瑰寶。但歷史的榮光無法成爲永恆的“護身符”,只有與時俱進,積極變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守住老字號的金字招牌,續寫輝煌篇章。

(本文數據源自媒體公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