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集團及法人等被執行31.3億 老字號陷資本困局
作者 |鄭皓元 趙雪瑩|實習生
主編 |陳俊宏
2025年4月2日,杭州中院一則執行信息將張小泉集團推上風口浪尖:其控股股東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及實控人張樟生等新增被執行標的31.3億元,累計被執行金額超38億元。這家擁有近400年曆史的“刀剪第一股”,正面臨財務危機、控制權動盪與品牌信任崩塌的多重困境。
更深層的矛盾源於控股股東富春控股的激進資本運作。富春系通過高槓杆擴張物流、房地產等非主業,導致資金鍊斷裂,最終將風險傳導至上市公司張小泉。財報數據顯示,張小泉連續三年增收不增利,2022-2023年淨利潤同比腰斬,卻仍大額分紅三年累計1.4億元,被指“掏空上市公司”。老字號如何在資本化浪潮中自救?這場危機或成傳統品牌轉型的警示樣本。
債務雪球與分紅爭議
目前,張小泉的債務規模已遠超註冊資本,流動性危機凸顯。
據天眼查顯示,張小泉集團註冊資本僅1681.7萬元,但截至2025年3月,其作爲控股股東涉及的逾期債務已超59億元,包括逾期本金8.03億元、質押擔保代償風險5.56億元,以及對外保證擔保未代償金額45.66億元。更嚴峻的是,富春控股持有的張小泉48.72%股份已全部凍結,若預重整失敗,控制權或將易主。
業績方面,張小泉出現增收不增利,且現金流開始惡化。財報顯示,儘管2024年前三季度張小泉營收同比增長12.39%至6.36億元,歸母淨利潤1720萬元同比大增85.52%,但這一“復甦”暗藏隱憂。2023年四季度至2024年三季度,淨利潤從1584.7萬元驟降至493.9萬元,經營性現金流同比暴跌78.57%,應收賬款佔淨利潤比例高達125.43%,資金回籠能力堪憂。
在業績連年下滑的背景下,張小泉因堅持高額分紅被指“掏空”上市公司。公開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其累計分紅1.4億元,其中半數流入實控人張國標、張樟生家族。此舉引發投資者不滿,質疑其通過分紅轉移資金,而非投入研發或償債。
據瞭解,債務危機的根源在於控股股東富春控股的資本運作失控。富春系以供應鏈業務起家,2018年後大舉進軍物流、房地產、醫療康養等領域,僅在陝西的投資規模便達130億元。2023年,其投資的楊凌供應鏈項目因資金斷裂導致借款違約,觸發連鎖債務危機。
富春控股通過頻繁質押張小泉股權融資,質押率高達99.9%,所得資金多用於非主業投資。但項目回報不及預期,導致融資逾期(共5筆,涉及本金5.1億元)。截止今年3月,其對外擔保未代償金額更高達44.86億元。
此外,產品質量問題也加速了品牌價值流失。2022年“拍蒜斷刀”事件中,客服“菜刀不能拍蒜”的迴應及高管“中國人切菜方式不對”的言論引發輿論風暴,直接導致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39.48%。2023年子公司因組織員工刷單虛構銷售額被罰25萬元,進一步消耗消費者信任。
資本化與主業背離的代價
張小泉的困境折射出傳統老字號在資本化過程中的普遍矛盾。上市後,張小泉試圖通過多元化佈局突破行業瓶頸,推出炊具、廚房電器等產品,但2023年廚房五金收入不足2億元,家居五金收入僅7734萬元,未能形成第二增長曲線。反觀競爭對手雙立人、十八子等,憑藉專業化與高端化策略佔據市場。
張小泉的家族化管理加劇了危機。2024年5月,張樟生卸任董事長,由張國標之子張新程接任,張樟生之子張新堯任副總經理。這種“二代接班”被指爲家族內部風險轉移,但未能改善治理透明度。
2023年,商務部將張小泉列入“限期整改”老字號名單,要求其6個月內提升經營能力。與此同時,刀剪行業競爭加劇,小微企業以低價策略衝擊市場,張小泉中高端定位難以突圍。
有業內人士向本站財經表示。“張小泉的危機本質是資本逐利與工匠精神的衝突。若想重生,需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產品創新,並重建消費者信任。然而,控股股東預重整的結果仍存變數,若控制權易主,品牌戰略或將再次調整。”
對行業而言,這一案例警示老字號:資本化並非萬能藥,守住“匠心”纔是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