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卡開戶自由”系誤讀,有港澳銀行內地直屬分行迴應稱“正在研究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監管一紙新規,引發了市場“境外卡開戶自由”的過度聯想。

日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港澳銀行內地分行開辦銀行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取消港澳銀行內地分行不得開辦銀行卡業務的限制。自2025年3月1日起,港澳銀行內地分行將被允許開辦外幣銀行卡業務以及面向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銀行卡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境外卡自由”系誤讀,本輪放開的銀行卡業務仍指境內卡,與“打飛的開戶”的境外香港卡有着本質區別。並且,新規主要針對港澳銀行的內地直屬分行,即尚未完成法人化的內地分行。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大部分外資銀行已完成法人化,但深圳仍保留着至少5家此類直屬分行。有香港銀行直屬分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現階段正在研究中”。

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港澳銀行的內地直屬分行定位特殊,主要服務港澳企業和居民,通常規模較小、業務範圍受限,但服務高端客戶服務方面具有優勢。

如何區分直屬分行和法人銀行

從名稱上即可一眼區分外資法人銀行和直屬分行。一般而言,外資法人銀行名稱末尾常帶有“(中國)”字樣,例如渣打銀行(中國)等;而外資的直屬分行並非中國內地的獨立法人,例如創興銀行深圳分行等。

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直屬分行的業務範圍受限。此前在個人業務方面,可以吸收內地居民的外幣活期存款,但吸收人民幣時僅限50萬以上定期存款。此類分行無法發行銀行卡,仍使用“存摺”。

深圳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幾乎所有港資銀行都會深圳展業。

記者注意到,在深展業的港資銀行可分爲三類:第一類爲法人化的銀行,如匯豐中國和渣打中國等;第二類僅設直屬分行,如招商永隆銀行深圳分行、大衆(香港)深圳分行、上海商業銀行深圳分行等;第三類最特殊,是“子行”和“分行”並存,例如大新銀行(中國)與大新銀行深圳分行。記者在問詢後發現,三類銀行的展業思路頗爲不同。

以招商永隆銀行爲例,該行是一家香港本土銀行,被招商銀行收購後成爲後者的全資附屬公司,但仍在內地設置了上海分行、深圳分行、廣州分行等直屬分行。招商永隆銀行發言人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該行現階段正內部研究中,若有最新情況,屆時將進一步公佈。

而大新銀行則是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2023年7月,大新銀行通過“允許外國銀行在華同時設立子行和分行”政策,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礎上,在前海籌建深圳分行。

大新銀行發言人迴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目前大新銀行深圳分行暫時沒有開展銀行卡業務的計劃。”事實上,“子行”大新銀行(中國)的開卡業務資質已經比較完善,直屬分行沒必要在業務上重疊。

而對於已註冊爲法人銀行的匯豐中國而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匯豐中國瞭解到,目前匯豐香港沒有在內地設立直屬分行,沒有“並存”情況,髮卡已全部由法人銀行進行。

直屬分行業務定位有何不同

事實上,目前41家外資法人銀行多數也是由直屬分行轉變而來。

2007年起,原銀監會批准匯豐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東亞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4家公司開業,此後在華外資銀行法人化迅速擴張。18年過去,外資銀行的內地直屬分行已經不多見。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統計,截至2023年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法人銀行、116家外國及港澳臺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41家法人銀行看似比116家分行少,但法人銀行是以總行爲單位統計,事實上在規模、網點數量方面均遠超直屬分行。例如僅匯豐銀行(中國)就設有132個網點,包括36家分行和96家支行。

雖然港澳銀行內地直屬分行已成爲少數,但因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歷史背景,長期以來在內地市場扮演着獨特角色。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非法人分行在業務定位上更傾向於服務跨境客戶,尤其是港澳企業和居民,同時爲母行在內地的業務擴展提供支持。它們通常規模較小,業務範圍受限,無法像法人銀行那樣全面開展零售和批發業務,但在跨境金融服務、貿易結算和高端客戶服務等領域具有優勢。

此前,大新銀行(中國)行長何嘉揚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子行作爲獨立法人,在業務資質方面較爲完善;分行在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考覈方面能依託母行考覈體系。因此,在“雙牌照”策略下,依託於母行的考覈體系的分行資本金規模更大,聯合開展業務將能拓展更多客戶。大新銀行深圳分行在開業時進一步表示,將主要面向製造業、貿易領域的大中型企業,利用總行跨境人民幣的資金池和資本基礎,與大新銀行(中國)互相協同,以聯合貸款的形式爲企業客戶提供授信額度。

另一方面,雖然“境外卡開戶自由”屬於過度聯想,但新政策仍具有突破性。

曾剛認爲,新規反映了監管對跨境金融服務需求的進一步重視,其意義包括多個層面:一是有助於滿足跨境客戶在支付、消費和資金管理方面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二是優化市場競爭格局。目前內地銀行卡市場主要由中資銀行主導,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較小,新規爲港澳銀行提供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三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推動大灣區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四是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增強其在跨境支付結算中的吸引力。

那麼,目前是否存在內地開港卡的渠道?記者瞭解到,目前匯豐、渣打等均提供“內地見證開戶”業務,即預存50萬元左右數月後,可在律師見證下在內地申請辦理港卡賬戶。

新規有何深意?

金融監管總局表示,《通知》旨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深化內地和港澳金融合作,提升港澳銀行內地分行金融服務質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金融監管總局還補充了兩個上位法依據,其中一個爲《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該協議於2月20日由商務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合辦。據香港特區政府消息,其目的在於讓更多香港企業和專業人才能以更優惠的待遇進入內地市場,進一步便利香港服務提供商及專業人士在內地設立企業和發展業務,同時爲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及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新規更多專注於港澳人士及企業“北上”,而非內地人士的 “南下”。這匹配了港澳銀行內地直屬分行主要服務於港澳企業和居民的業務定位。

在允許開辦銀行卡業務的具體範圍方面,《通知》允許港澳銀行內地分行在現有客戶對象範圍內開辦銀行卡業務,具體包括:對中國境外公民開辦外幣和人民幣銀行卡業務;對中國境內公民開辦外幣銀行卡業務;對中國境內、境外對公客戶(含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開辦外幣和人民幣銀行卡業務。

此外,《通知》明確港澳銀行內地分行開辦借記卡業務適用報告制,開辦信用卡業務適用審批制。

港澳與內地的金融合作持續深化,且不僅限於銀行業。2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再次發佈新規,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門金融機構入股保險公司,不再執行“最近一年末總資產不低於二十億美元”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