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五五分」不是唬爛?專家預言掀半導體海嘯:臺灣優勢不保

美國覬覦臺灣晶片優勢。(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美對等關稅尚未確定之際,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拋出「晶片生產五五分」的震撼彈,意指臺美晶片生產各半,引發各界關注。隨後,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再度飛往美國進行關稅談判。對此,臉書財經粉專「股人阿勳」指出,「臺美晶片五五分」並非空談,而是可能會成真的政策方向。

股人阿勳分析,盧特尼克提到「大陸想奪取臺灣不是秘密」,而臺美即將形成重大協議,將以晶片合作爲核心,目標是提升美國晶片自給率至40%。盧特尼克認爲,不能再讓95%的晶片產能集中在距離大陸僅80英里的臺灣,這對美國戰略安全構成風險,因此,美國需要建立「自己的矽盾」,透過自給自足來保護國家安全與臺灣。

股人阿勳表示,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想推動「1:1晶片規則」,規定每進口一顆晶片,必須搭配一顆美國製晶片,否則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這意味着補貼時代結束,美國將以「強制槓桿」方式,迫使企業將產能搬回國內。

雖然臺積電已在美國亞利桑那投資上千億美元建廠、封裝及研發,但最尖端的2奈米制程尚未承諾搬遷美國。股人阿勳分析,如果此次協議能推動到領先製程,將徹底重塑半導體版圖。

從投資角度來看,股人阿勳指出,此舉不只是美國產業政策調整,而會直接影響臺灣半導體的競爭力與企業估值,未來臺灣晶片供應鏈是否仍能維持「護國神山」地位,或將被逐步「去臺化」拉回美國,將成爲未來五到十年的關鍵議題。文末,他建議投資者應適度對衝風險,將資產配置納入美企或美股ETF,以應對潛在變局。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則在臉書發文表示,盧特尼克在訪談中拋出「臺美晶片五五分」的言論,這正是川普式交易的典型模式,也代表「臺灣的時間來了」,如果臺灣希望把當前20%的關稅稅率逐步壓低到15%甚至更低,就必須付出相應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