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水池」恐變陷阱?臺北市民廣場改造引發安全疑慮

北市府力拚城市降溫,要將市民廣場整建成「深呼吸的公園」。記者林佳彣/攝影

北市府力拚城市降溫,要將市民廣場整建成「深呼吸的公園」。臺北市都審會今日二度審議,多位委員關注新設計的鏡面水池,雖是緩坡,仍憂辦活動人多會有安全疑慮,建議要交代主辦單位一定要鋪平。全案修正後,下次提會再審。

都審會5月22日首度審議,7月3日召開專案會議,都審會今二度審議。申設單位報告,基地面積6.26公頃,減少不透水鋪面至3公頃、47.9%,增加綠帶至2.87公頃、46%。

另將草地和水延伸進入廣場,在廣場邊界的風雨走廊設置水霧系統、8至15公分的淺水及鏡面水池,達軟化邊界感效果,兒童遊戲塔高度也從14公尺降爲11公尺等。

多名委員關注設在議會與市府中間點的鏡面水池。有委員肯定加入水元素,這麼大的空間可增層次感,但要考量安全性;其他人認爲設計單位講得很理想,「我覺得蠻可怕」,人多時恐不小心踩進去,憂未來使用將是障礙,有人建議若要辦活動,主辦單位一定要鋪平。

另位委員說,該位置不佳,市府洽公民衆不太會到廣場中間休息,建議水池與國旗臺放一起可供民衆拍照,甚至臨近市政大樓比較好。

至於具有水霧等功能的11公尺照明高燈,委員質疑,夏天才噴水霧,經過是否會覺得涼快,如果僅爲了噴出效果,有無必要特別設置,也有人認爲北市府推動降溫城市,水霧對大廣場有加分作用,但憂燈柱高,是否會影響跨年晚會等活動舞臺搭設。

其他委員觀察到,該案的顏色、材質與型態不太協調,建議申設單位可將燈具、兒童遊戲設施、舞臺等既有與新設的設施物一致性處理。

都審會主席簡瑟芳總結,委員們對於該案共識趨於一致,也請申設單位就委員意見再修正,包含廣場上所有設施物應有一致調性、遊具量體、照明的燈具位置、崁燈設計等部分,後續再提會審議。

承辦該案的公園處表示,委員們對於構造物的量體和新提的鏡面水池等項目有意見,今日都審仍未通過。原預估2026年底前拆除相關地面設施,預估完工時間仍需視下次都審會討論後纔可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