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市民廣場8.2億改造!將變「森林樂園」 遊戲塔、戲水池都來了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啓用已近30年,因不符現今使用需求,市府將斥資8.2億元改造成「城市森林」。(張珈瑄攝)

臺北市政府大樓前的市民廣場啓用已近30年,因不符現今使用需求,市府斥資8.2億元改造。臺北市都審會18日審議,有委員指出兒童遊戲塔的材質與顏色需與「城市森林」的意象結合、多種植栽;另委員也一致希望議會至市府的風雨走廊可以完整連接。都審會主席、北市都發局長簡瑟芳裁示,針對需再優化的細節修正後通過,後續計劃書再送至市府覈定。工程期程預計於2026年9月底發包、10月開工、2028年底完工。

市民廣場佔地4.26公頃,被新仁愛路切割,改建工程將以人本爲規畫方向,預計將新仁愛路迴歸廣場使用,縫合南北廣場、取消市府路,臺北市都審會5月22日首次審議、7月3日專案會議、8月21日2度審議,今天3度送大會再審。

市民廣場改造工程期程預計於2026年9月底發包、10月開工、2028年底完工,圖爲示意圖。(北市公園處提供/張珈瑄臺北傳真)

申設單位說明,兒童遊戲塔爲鬧區內的林間遊戲場,此次高度從原先的11公尺修正爲9公尺,打造包覆於樹林中的雲端探險塔,再搭配弧形地形草坡建制「可攀、可滑、可鑽」遊戲空間。有委員指出,兒童遊戲塔的坡道旁邊沒有樹,顯得建物結構很強硬,雖然降低高度但量體還是非常大,遊戲塔目前都以金屬色爲主,希望材料、顏色、風格都能呼應森林城市。

申設單位也指出,原規畫於議會至市府間風雨走廊兩側的「鏡面水池」,現則整併到北側形成水花園 、改爲深度10公分的「潛水池」,不過現在水池間人行動線設計較曲折,爲避免行人跌落安全疑慮,會再精簡水池配置、增加座椅當作邊界,如遇大型活動辦理也可把水放掉。 幾位委員提出,水池未來可否開放讓孩子穿拖鞋下去玩,如能讓孩子玩水會讓市民感受到市民廣場的不同,但須注意水池青苔、落葉清潔,不要讓人感覺髒亂,也建議遇到大型活動時要放置大斜板,避免民衆踩空扭傷。

而有關議會至市府的風雨走廊動線是否能全然串聯,委員一致都支持將設計做完整,但風雨走廊旁的植栽設計需要再規畫,也要注意植栽品種的樹葉開展

簡瑟芳裁示,市府希望讓孩子有活動空間,至於兒童遊戲區的遊具形式,希望有功能性存在,如考量兒童換衣洗腳、家長等候休憩、2歲以下兒童活動空間設計,過去也有不少公園改造經驗可借鏡,希望能與公民團體溝通討論,也要跟周邊環境融合,符合隱藏在森林中的概念大原則;至於水池規畫設計須考量未來大型活動安全顧慮;風雨走廊則再與工管中心研商,希望可以直接連到市府內,其餘修正後通過,後續請申設單位、公園處把計劃書送市府覈定。

北市公園處付處長曹彥綸說明,遊戲場佔地500坪,目前遊具形式尚未確定,後續在設計上會再邀請相關公民團體討論細節;目前工管中心有規畫討論市政大樓檢討改造,會將風雨走廊完整規畫納入下階段,目前先預留空間,再討論要連接到市府大樓的哪處。

曹彥綸也說,臺北市長蔣萬安相當重視每區遊戲場,纔會檢討信義區有無適合場域可以做兒童遊戲場使用,市政大樓本身就有托兒中心,今年正好在擴建,白天孩子可以到兒童遊戲塔玩,每區兒童遊戲場完成後,都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遊玩,也希望藉由兒童遊戲場能夠吸引孩子來市民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