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大突破!中大爭取國科會「震測」 碳封存示範場落腳桃園

中央大學成功爭取國科會碳封存「震測」,並向桃園市政府同時引入地申請使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永續資源館用約2公頃空地,做爲「碳排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燃氣轉換過程產生的冷能再利用」研究基地,方政府、民衆參與,及規畫教育場館。(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成功爭取國科會碳封存「震測」,並向桃園市政府同時引入地申請使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永續資源館用約2公頃空地,做爲「碳排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燃氣轉換過程產生的冷能再利用」研究基地,方政府、民衆參與,及規畫教育場館。地方表示,盼市府協助中大加速完成用地申請。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市府都會盡量予以協助支持,另環境部預計明年將發佈碳封存管理專法,市府也會持續密切注意,依循專法辦理。

中央大學教授顏宏元表示,中大與桃園市政府已簽署「環境治理與智慧防災」合作備忘錄。推動環境監測與預測系統,發展污染防制策略,同時要在桃園濱海地區建置國內首座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示範場,積極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中央大學成功爭取國科會碳封存「震測」,並向桃園市政府同時引入地申請使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永續資源館用約2公頃空地,做爲「碳排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燃氣轉換過程產生的冷能再利用」研究基地,方政府、民衆參與,及規畫教育場館。(中央大學提供)

顏宏元說明,國科會已覈准中央大學執行「桃園碳封存場址地質特徵化與二氧化碳灌注風險評估」計劃,選定環保科技園區(桃科)永續資源館旁空地,執行地質觀測與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科學試驗,確保技術與安全標準符合國際規範。研究工作會納入地方政府、社會參與、在地民衆參與,同時規畫教育場域,在研究團隊協助下,不但可以清楚瞭解碳排地下層封存的方法,還有機會操作。

顏宏元指出,中大研究的碳封存支持,是收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後,導入地層下約1200公尺的沙層,上方900至1100公尺是頁岩層,二氧化碳進入沙層以後會鑽入孔隙,不會再回到地表或空氣中。桃園市有很好的研究環境,一方面是工業大城碳排量大,再一方面二氧化碳只要封存在地下下1200公尺,如果是中部,需下至2000公尺封存,增加成本;另外,雖然這幾年的研究顯示封存的二氧化碳不會外泄,不過這次國科會的研究計劃包括透過「震測」,再確認是否不會外泄。

顏宏元說,近年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環境部的支持下,團隊已完成多項地下地質調查與民衆溝通工作,並多次與市府進行討論與座談,在確保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獲得原則性支持,選定桃園濱海地區作爲示範場址。

議員吳進昌、黃家齊強調,中大研究的碳封存是地表下封存新發展的減碳技術,也是世界趨勢,中大教授顏宏元和團隊已經投入至少5年的研究心血,也有很好的成果,觀音區有北部最大的工業區,臺灣發電量最大的大潭電廠、生質能中心(垃圾焚化爐);桃科園區高碳排的工廠多,中大的研究是新而且先進的碳排收集技術,可以幫忙桃園處理排碳問題,市府要協助中大加速完成用地申請。

蘇俊賓表示,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近年積極研發碳封存技術,與減碳趨勢一致,對於學術單位若有研究需求,市府都會盡量予以協助支持,但針對大規模碳捕捉後封存的技術涉及環境影響與泄漏風險,環境部預計明年將發佈碳封存管理專法,市府也會持續密切注意,依循專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