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封存會泄漏、誘發地震?學者建議落實溝通、監測

碳封存會泄漏、誘發地震?學者建議落實溝通、監測。(本報資料照片)

配合臺灣2035年累計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的目標,環境部將在今年11月預告相關管理辦法,擬定封存覈准許可申請、封井後需監測至少20年的相關規範。學者指出,民衆常擔憂造成泄漏、誘發地震,未來政府除了要邀請公衆、地方政府參與碳封存相關工作,也應在周邊進行微震監測,一旦有地震疑慮,就需停止灌注、採取應變措施,消彌疑慮。

環境部今天舉辦「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翻攝自環境部直播)

環境部今天舉辦「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

臺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碳捕捉後封存是減少能源部門碳排放的重要技術,應着重應用於鋼鐵、水泥、石化及廢棄物焚化廠等難減排產業,截至去年,全球營運中的碳捕捉後封存場域共50處,每年可封存84.3百萬噸二氧化碳,不過臺灣目前沒有碳捕捉後封存場域,可借鏡日本經驗加速推動。

他指出,日本集結33家電力、石化、石油探勘、鋼鐵、營建業者成立「日本碳封存株式會社」,以推動碳捕捉封存後相關政策、業務,建議臺灣仿效,由臺電、中油等國營事業,結合臺塑、臺泥、中鋼等民間企業,共同成立「臺灣碳封存特許公司」,共同推動臺灣第1個碳封存示範場址,以利技術、制度本土化,並建立價值鏈,降低碳捕捉後封存成本。

不過劉銘龍提醒,灌注二氧化碳到地底是否誘發地震,是民衆關切的重要課題,根據IEA資訊,檢視36個碳封存場,除了1處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封存點外,都未發現與地震活動相關的證據,參考日本苫小牧示範計劃,建議在場址周邊佈設微震監測系統,並建立預警及緊急應變機制,一旦有地震疑慮,需立即停止灌注並採取應變措施,並以科學、公開透明爲原則,消彌民衆疑慮、加強與地害關係人溝通。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教授謝秉志表示,碳封存應獲得民衆支持,但從過去經驗可知,民衆常擔心碳封存有泄漏、誘發地震,建議未來執行碳封存相關工作,應在早期階段就邀請地方民衆、地方政府、NGO加入併成立委員會,以利監督、落實溝通。

另外,劉銘龍提醒,現階段封存場址應限處理臺灣自排碳源,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穩健推動讓碳捕捉後封存成爲臺灣達成淨零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