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碳封存示範場 拚落腳桃科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預計於桃園環保科技園區永續資源館旁約2公頃空地,建置「二氧化碳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然氣轉換過程產生冷能再利用」技術教學研究基地。(中央大學提供/廖姮玥桃園傳真)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計劃建置國內首座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教學示範場,將向桃園市政府申請使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永續資源館旁約2公頃空地,進行二氧化碳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然氣轉換過程產生冷能再利用。由於環境部預計明年公佈碳封存管理專法,副市長蘇俊賓表示將依專法協助辦理。

中央大學地質科學學系教授顏宏元指出,團隊已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覈定「桃園碳封存場址地質特徵化與二氧化碳灌注風險評估」計劃,預計下週與國科會、經濟部能源署研討,確定基地位置後,將與地方討論細項技術、運作模式。團隊已完成多項地下地質調查並與民衆溝通,多次與市府會談,在確保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獲得原則性支持,選定桃園濱海地區作爲示範場址。

顏宏元指出,中大研究的碳封存計劃,是收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後,導入地層下約1200公尺的砂岩層,上方900至1100公尺爲頁岩層,二氧化碳進入砂岩層後會鑽入孔隙,不會再回到地表或空氣中。會選定桃園濱海地區,是因觀音區爲工業重鎮,又有三接、生質能中心等,碳排量大,另外二氧化碳在北部只要封存在地下1200公尺,可降低成本,2項技術的教學研究基地,也可提供學校、市府瞭解碳封存計劃。團隊將持續震測,以確認是否容易外泄。

桃園市議員吳進昌、黃家齊說,中大研究的碳封存是地表下封存新發展的減碳技術,也是世界趨勢,中大團隊投入至少5年的研究心血,也有很好的成果,可以幫助桃園處理碳排問題,呼籲市府協助中大加速完成用地申請。

蘇俊賓表示,中央大學研究團隊近年積極研發碳封存技術,與減碳趨勢一致,學術單位若有研究需求,市府都會盡量予以協助支持,但針對大規模碳捕捉後封存技術涉及環境影響與泄漏風險,環境部預計明年將公佈碳封存管理專法,市府也會持續密切注意,依循專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