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1200公尺碳封存不外洩 中大研究有成獲國科會計畫案
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場的互動模型,民衆親手操作就可以更清楚瞭解整體概念。圖/中大教授顏宏元提供
中央大學成功爭取國科會碳封存(碳捕捉)「震測」,並向桃園市政府申請使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永續資源館用約2公頃空地,做爲這兩項研究工作的基地,同時引入地方政府、民衆參與,及規畫教育場館。
議員吳進昌、黃家齊強調,中大研究的碳封存是地表下封存新發展的減碳技術,也是世界趨勢,中大教授顏宏元和團隊已經投入至少5年的研究心血,也有很好的成果,觀音區有北部最大的工業區,臺灣發電量最大的大潭電廠、生質能中心(垃圾焚化爐);桃科園區高碳排的工廠多,中大的研究是新而且先進的碳排收集技術,可以幫忙桃園處理排碳問題,市府要協助中大加速完成用地申請。
吳進昌日前在議會質詢經發局等單位,市府都表達支持,黃家齊今天上午在議會質詢時,副市長蘇俊賓強調會協助中大的研究。
中央大學教授顏宏元表示,中大與桃園市政府已簽署「環境治理與智慧防災」合作備忘錄。推動環境監測與預測系統,發展污染防制策略,同時要在桃園濱海地區建置國內首座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示範場,積極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顏宏元說明,國科會已覈准中央大學執行「桃園碳封存場址地質特徵化與二氧化碳灌注風險評估」計劃,選定環保科技園區(桃科)永續資源館旁空地,執行地質觀測與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科學試驗,確保技術與安全標準符合國際規範。研究工作會納入地方政府、社會參與、在地民衆參與,同時規畫教育場域,在研究團隊協助下,不但可以很清楚瞭解碳排地下層封存的方法,還有機會操作。
顏宏元簡要說明,中大研究的碳封存支持,是收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後,導入地層下約1200公尺的沙層,上方900至1100公尺是頁岩層,二氧化碳進入沙層以後會鑽入孔隙,不會再回到地表或空氣中。桃園市有很好的研究環境,一方面是工業大城碳排量大,再一方面二氧化碳只要封存在地下下1200公尺,如果是中部,需下至2000公尺封存,增加成本;另外,雖然這幾年的研究顯示封存的二氧化碳不會外泄,不過這次國科會的研究計劃包括透過「震測」,再確認是否不會外泄。
中央大學是桃園地區龍頭學府,長期深耕桃園濱海地區,過去到現在透過教育部補助的USR「桃海三生」計劃,與地方建立緊密合作關係。近年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環境部的支持下,團隊已完成多項地下地質調查與民衆溝通工作,並多次與市府進行討論與座談,在確保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獲得原則性支持,選定桃園濱海地區作爲示範場址。
顏宏元說,中央大學自去年起執行國科會三年期「CCUS永續科學教育推廣專案計劃」,規畫建置CCUS教育場館,並透過行動博物館展覽、科普講座、工作坊、座談會及行動學習坊等多元形式,提升國人對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的認識與理解,爲未來社會溝通與公衆參與奠定基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