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採觀察丨青春力量 賦能新徵程

近期,國新辦舉行多場"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不難發現,年輕的面孔頻頻亮相發佈臺,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來自不同領域,懷揣着同樣熾熱的理想,在新徵程上,以自己的方式講述着新時代的奮鬥故事。

"擔重任、挑大樑",如今青年力量不容小覷,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非遺傳承等多個領域,他們的表現都格外亮眼。年初,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90後"王興興創辦的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產品讓中國智造綻放光彩;楊昌芹,同樣是一位90後,作爲非遺傳承人,用傳統竹編手藝"編織"多款時尚單品,還帶着赤水竹編產品走出大山,在進博會等大型展會上展銷亮相;"95後"新農人華夢麗選擇紮根農村,她表示,"希望可以和越來越多年輕人一起在鄉村紮根、在鄉村開花,在鄉村這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成爲希望。"

這些青年人,只是新徵程上衆多青年奮鬥者的縮影。數據顯示,中國以創新創意爲關鍵競爭力的行業中,青年佔比超過50%。比如科技創新領域,一組數字可見青年人才發揮的關鍵作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衛星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6歲,中國天眼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除此之外,在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還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師、無人機飛手等新興職業,他們同樣以腳踏實地的穩勁、勇於創新的闖勁,爲先進製造業等領域注入"年輕力",成爲驅動中國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鄭理曾說,"實驗室的燈亮着,中國芯就有光"。這既彰顯了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也道出當代青年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歷史使命,奮力書寫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理論突破到成果轉化,當代青年正以"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精神,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

當然,青年處於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在學習、工作、生活方面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和苦惱,需要社會及時伸出援手。全社會要爲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建功立業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提供更多機遇、支持與保障,幫助他們更好地成就自我、成就事業,真正實現"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