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科特估”:中國科技股投資邏輯質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未盈利企業上市重啓並擴容,科創板“1+6”政策推出……近期一系列科創板利好政策的出臺,讓優質科技企業上市信心大增,也讓“科特估”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根據Wind數據,截至6月23日收盤,科創板的估值(TTM,整體法)爲195.66倍,2024年6月1日這一數據尚且爲76.95倍。這意味着,僅僅近13個月,科創板估值大增154%。

“科特估”體系是一種不同於傳統企業的估值方法,更加註重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研發投入和未來成長潛力,通過多維度的評估模型,精準反映科技企業的核心價值。

伴隨“科特估”體系的深化,我國科技股估值邏輯不斷轉變。根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總結,其逐漸從傳統的以盈利爲主要指標的體系,轉向更注重技術和創新價值的評估體系。

與此同時,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認爲,“科特估”邏輯深化帶來三重價值:微觀上政策與市場協同賦能企業成長,中觀推動估值邏輯從短期盈利轉向技術壁壘與產業戰略地位評估,宏觀助力科技企業借國產化與市值聯動實現創新突圍並重塑全球科技話語權。

針對“科特估”體系完善,章俊建議,估值框架突破傳統財務侷限,構建融合非財務指標、技術成熟度與生命週期理論的動態評估模型;政策與市場層面強化聯動,通過落實優惠政策、優化併購機制、擴容科創金融產品,引導資本向硬科技集聚並形成協同乘數效應。

重塑科技股投資邏輯

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吳清宣佈推出科創板“1+6”新政。這是繼2024年“科八條”以來,又一個面向優質科技企業的一攬子利好政策。

伴隨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與科技企業活力的不斷釋放,面向科技企業的特色估值方法——“科特估”影響力日漸提升。

“科特估”體系,是一套有別於傳統估值的體系。根據田軒介紹,其突破傳統基於財務指標的估值方法,更注重科創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研發投入、成長潛力等核心要素,綜合對企業技術壁壘、創新團隊、行業前景等非財務因素的考量,構建多維度指標體系,給予科創企業合理估值,引導資源向真正具有創新實力與發展前景的企業集聚,促進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

從市場表現來看,“科特估”體系已初顯成效。不僅提升了科技股的整體估值水平,還引導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隨着“科特估”體系的深入應用,科技股的估值邏輯更加清晰,尤其是在DeepSeek的技術引領下,市場對科技股的信心顯著增強,推動了估值體系的不斷優化。

實際上,在2024年“科八條”以及近期推出的科創板“1+6”新政等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動下,“科特估”邏輯正在不斷深化,同時助力科技企業價值提升。根據章俊總結,這種價值提升體現在三個層面。

首先,在企業微觀發展視角下,“科特估”通過政策與市場協同賦能,切實推動科技企業成長與價值躍升。政策層面,綜合運用稅收優惠、政府採購傾斜、大基金三期等金融工具,持續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產業鏈整合效能;資本市場同步發力,通過擴容科創債、ETF等金融產品,顯著提升科技資產流動性溢價,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爲企業個體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其次,在產業發展中觀視角下,“科特估”依託戰略導向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深度促進科技企業價值發現與產業升級融合。以新質生產力爲核心,緊扣國家戰略需求與自主可控目標,推動估值邏輯從短期盈利導向轉向技術壁壘、創新潛能及產業鏈戰略地位的長期評估。在此驅動下,半導體、AI、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企業憑藉技術稀缺性和自主可控空間獲取估值溢價,引導資源向“硬科技”領域集聚,有力推動產業整體升級發展。

再者,在國際競爭與國家戰略宏觀視角下,“科特估”藉助估值重塑與市場資源配置,全面重構中國科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戰略定位。面對中美經貿博弈持續深化,關稅反制等外部壓力催生國內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資本市場通過將國產化率提升與科技企業市值增長緊密掛鉤,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助力科技企業實現從被動應對外部封鎖到主動引領技術創新的轉變。這不僅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更對提升我國全球科技話語權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科技企業質變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科技股的估值邏輯逐漸從原來的以盈利爲主要指標對估值進行衡量的體系轉向技術價值。

科創板創立之初,即推出“市值+研發”的第五套上市標準,邁出境內資本市場允許無收入、未盈利企業發行上市第一步。“科八條”明確提出,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企業上市。

爲更加精準服務技術有較大突破、持續研發投入大、商業前景廣的優質科創企業,2025年6月18日,吳清表示,將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並且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

“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日益體現在科技創新與市場潛力,具體表現爲對研發強度、專利質量、技術轉化率、市場佔有率等指標的重視。”田軒指出,這一轉變推動投資者從關注短期盈利轉向聚焦創新能力與成長潛力。

伴隨着科技創新地位的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也不斷提高。

根據Wind數據,科創板企業2024年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681億元,同比增長6.4%。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達12.6%,持續領跑A股各板塊。截至2024年末,科創板企業已匯聚研發人員24萬人,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比例近3成。全年新增發明專利2萬項,累計形成發明專利超12萬項,中芯國際、信科移動等龍頭企業專利儲備均超萬項。

未來如何進一步完善“科特估”評價體系、深化“科特估”邏輯?章俊從兩個層面提出建議:

估值框架層面,應突破傳統財務指標侷限,建立動態多維評估體系。將研發投入強度、專利質量、國產化率等非財務指標與技術成熟度曲線相結合,同時引入產業生命週期理論實施差異化評估。具體來說,對處於萌芽期的企業,重點考量市場潛力與用戶增長;對擴張期企業,聚焦收入增速與生態協同;對成熟期企業,則強化現金流與盈利穩定性評估。此外,結合全球技術競爭態勢,考慮把“自主可控率”“供應鏈安全係數”納入估值模型,衡量科技企業戰略價值。

政策與市場協同層面,應強化政策工具與市場激勵的聯動效應。一方面,通過精準施策,嚴格落實稅收優惠、政府採購傾斜、大基金注資等政策,聚焦半導體、AI算力等“卡脖子”關鍵領域,以定向支持降低企業研發成本與市場風險。特別是依託國家大基金三期等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向核心技術攻關領域集聚。另一方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併購重組制度規則,優化審覈流程,鼓勵科技企業通過併購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技術互補與規模效應。加速產業協同發展。同時,持續推動科創債、科技ETF等金融產品擴容創新,豐富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提升科技資產流動性溢價,吸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中長期資本佈局,爲科技企業成長與產業升級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強化政策與市場協同發力的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