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荒 開錯藥方

(圖/本報系資料照)

媒體日前報導代理教師缺額3天減7成,從原本1429人教師缺,短短3天驟減爲412人教師缺,3天內補齊1017名教師。事實上不是甄聘新教師,而是教育部甩鍋給學校,學校要求教師超鐘點上課,或找退休教師代課,只是救濟措施,根本未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教育部應該是學校的靠山,而非壓垮教師的最後一根稻草,近年來不論是行政業務過重,教師專業尊嚴流失,還是教師招募制度的不合理,都讓教育現場如履薄冰。而爲了補足人力的缺口,許多學校被迫讓現職教師超鐘點上課,或是倉促聘任沒有教學訓練的新進教師,甚至有校長自嘲什麼人都來應徵,「只求課表不要開天窗」的現實令人憂心,問題持續,犧牲的就是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受教權。

更令人痛心的是,整體政策思維似乎漸趨形式化,缺乏對現場真實痛點的理解與對症下藥的能力,代理教師待遇低落,年資不計,升遷無望,常年支撐偏鄉教育,卻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與尊重,不僅形成了就業歧視,也讓許多熱血教師心灰意冷。

教育不能只爲了績效,爲了風向而操作,也不能成爲行政命令與政治立場的傳聲筒。當課綱與政策不再反映學生需求,而是被意識形態所挾持,當教師的教學空間與判斷被無止境的干涉與質疑,教育現場只會更加脆弱。

對於教育部而言,當前的責任早已不只是「補破網」,而是要從根本檢討整個制度的設計,不能再以短期應急的心態處理。

學校不是實驗室,學生不是白老鼠,老師不是被指使的螺絲釘,唯有回到教育的本質,放下官僚與政治的算計,才能讓教育不再是問題的代名詞,而是希望的起點。(作者爲臺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