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蓮花:民情日記“轉”出治理新路
“7月2日,星期三,晴。村民龍五嬌想就近找份時間自由的工作,方便照顧家中老人孩子……”翻開江西省蓮花縣良坊鎮梅洲村駐村幹部劉青松的民情日記,這樣尋常的記錄,已是密密麻麻,但卻成了當地服務羣衆、破解就業難題的起點。
民情日記反映的問題,良坊鎮黨委每週都會統一做梳理分類,“靈活就業、兼顧家庭”這樣的訴求,在留守婦女和有家庭負擔的勞動力中相當普遍。面對共性問題,鎮黨委政府迅速行動,組織鎮村幹部全面下沉,變“等訴求”爲“送服務”,逐戶摸排精準建立“民生檔案”。“有沒有技能特長?”“時間上有何要求?”一張張臺賬表將300餘名村民的就業意向、技能特點細細登記在冊,其中七成是需兼顧家庭的留守婦女和壯勞力。這冊沉甸甸的“民生檔案”,是服務羣衆的第一手“晴雨表”。
摸清了“飯碗”在哪裡,更要努力“造飯碗”“送崗位”。鎮就業辦負責人劉婷婷說:“民生檔案建起來了,崗位匹配必須跟上!”鎮黨委班子聚焦“盤活資源、促進增收”難題深研細究,積極聯動鎮內企業資源。當了解到轄區內訂單充足的江西婧晉寶服飾有限公司有熟練縫紉工需求時,幹部立即精準對接。通過微信羣定向發送崗位信息、黨員幹部送崗入戶、安排集中面試等多管齊下,短短一週內,首批30名具備針線功底的村民便順利走進企業試崗,實現了“工資日結、崗位到家”。
學習教育期間,良坊鎮黨委政府深挖閒置資源潛力,利用舊廠房、村活動場所等,靈活打造“家門口務工車間”47個。這些車間大多技術要求適中、工作時間靈活,成功吸引了電子加工、手工編織、農產品分揀等多種產業入駐。這一模式有效盤活了資源,更精準迴應了羣衆“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強烈期盼。截至目前,全鎮已有1500餘名像龍五嬌一樣的勞動力,在家門口找到了滿意的崗位,生活有了穩穩的奔頭。
從一本本民情日記發現問題,到一冊冊民生檔案精準畫像,再到一個個“家門口車間”輸送崗位,蓮花縣良坊鎮探索的這條“聽民情—建檔案—送服務—促增收”的精細化治理鏈條,正是蓮花縣以“走基層、察民情、轉作風、辦實事”活動爲抓手,大力推廣民情日記工作法,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生動體現,它不僅密切了幹羣關係,更將羣衆的“急難愁盼”清單,切實轉化成了充滿獲得感的“幸福賬單”,爲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家庭和諧提供了有效路徑。(劉瓊、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