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五要五不”,打造有溫度的保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編者按:

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從業人員在深學細悟中把“五要五不”的實踐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山東省保險行業協會前期組織開展“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主題徵文活動。活動得到行業積極響應,經省市保險行業協會聯合評審,最終評選出15篇優秀作品,按報送情況評選出8家優秀組織單位。現推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專欄展示優秀作品,推動形成培育和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濃厚氛圍。

作者:瑞衆人壽棗莊中支 張林涵

中央強調: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必須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爲。”

保險作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險業還面臨着諸多挑戰,重塑保險行業形象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凝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內涵的“五要五不”,是引導整個保險業穩健發展的“指揮棒”,在重塑保險行業形象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保險的特殊性要求,保險業必須高標準踐行“誠實守信”

保險依託於統計學和精算學,通過大數據法則準確計算出保費和賠付金之間的比例,將未來不確定的損失轉化爲當期可承擔的保費支出,從而實現個體風險在更大範圍的羣體中進行分散轉移。保險的這個特殊性要求在實際經營活動中,必須準確判斷投保人轉嫁保險標的的風險性質和大小,它直接決定保險人能否承保與如何承保,是保險永續經營下去的基礎和保證。

現實中,投保人與保險人雙方對保險標的重要信息的瞭解與掌握都是不對稱的。保險人遠離保險標的,無法準確判斷保險標的的風險性質和大小;投保人難以瞭解保險人經營情況,更很難準確理解複雜的保險合同格式條款及其中諸多的保險專業術語。

這種保險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決定了保險業必須將“最大誠信”列爲首要基本原則。無論是保險合同訂立時還是成立後,保險人、投保人雙方都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最大誠信,投保人盡完全的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承擔勤勉履責的義務。

因此,在我國三大金融支柱中,保險業是最需要體現誠信,也是最依賴誠信的行業。保險業必須將誠實守信視爲企業文化的靈魂,通過高標準踐行誠實守信,樹立誠信典範,開展誠信教育,建立誠信評價體系,才能真正增強客戶對保險業的信任和支持,提升保險業的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

二、解決行業發展頑疾,保險業必須嚴要求踐行“以義取利”

在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保險承擔着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這是保險業“義”的直接體現,是保險行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以義取利”要求保險業必須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要堅持在道義和責任之上獲取利益,而非純粹的逐利。

遺憾的是,保險行業在前期發展過程中沒有平衡好“義”與“利”的關係,“利”字誘惑之下,保險銷售人員爲了片面追求業績而銷售誤導,甚至有些保險內勤爲了個人利益直接教唆銷售誤導。再加上保險銷售羣體一直遊離在保險公司的“正規軍”之外,他們既沒有對保險公司的歸屬感,也沒有對所代理保險公司和所銷售產品負責的責任感,這些行爲都進一步推動了銷售誤導行爲的產生。

銷售誤導直接影響了保險的正常理賠效果,影響了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功能的正常發揮。當賺錢成爲某一行業終極目的,一味追求“以利取利”的時候,這個行業終會有違初心,漸漸忘記了來時的路。正是因此,國家一再提出保險要回歸本源,迴歸初心。

保險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引導所有從業者牢固樹立正確的業績觀、逐利觀,樹牢崇高的義利觀,迴歸風險保障本源,切實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同時通過創新驅動、結構優化、降本增效、風險防控,不斷增強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獲取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回報。只有在實踐中嚴要求踐行“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保險業纔可能在義利兼顧的基礎上行穩致遠。

三、面對長期主義挑戰,保險業必須硬舉措踐行“穩健審慎”

國家對保險業的定位,就是發揮長期風險保障和管理功能,這決定了保險企業必須堅守穩健審慎的原則,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深化對風險管理的理解,提升自身對風險的抵禦能力,確保公司可持續穩健發展,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承擔長期風險保障功能的保險業,如果追求行業長期發展成效,就意味着要跳出對短期業績的過度關注。然而現實中的保險行業內部,執行的多爲以年度爲單位、以短期業務成效爲指標的績效考覈制度。這種考覈指標的壓力下,使得一些公司在戰略上忽視長期客戶的積累和品牌建設,忽視風險管控,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最終成爲銷售誤導另一個誘因。

“看得見”的短期終究不可持續,“看不見的”長期才重要。2024年9月發佈的“新國十條”,再次強調要發揮保險業長期資本對金融體系穩定、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實現金融強國。

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改變現狀,要求保險業在追求業務增長的同時,更加關注業務增長的可持續性。嘗試從改革現有短期指標考覈制度着手,積極探索長週期考覈制度,引導保險公司着眼長期,提升經營戰略及投資戰略的長期性,減少因過度追求當期收益而損害長期利益的短視行爲,促進行業可持續、長遠發展,爲重大國家戰略、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

四、應對創新發展需求,保險業必須硬舉措踐行“守正創新”

保險是我國民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金融載體和社會管理媒介,爲我國人民羣衆未來“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發揮着重要作用,這是新時代新徵程路上,保險業的使命與擔當。

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共有保險法人機構239家,保險主體衆多,市場一片繁榮。從供給端看保險科技應用、保險業務創新變革在不斷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從需求端看,認知風險、有效交互、追求體驗、主動消費已日益成爲人們新的保險需求。

客戶需求在不斷更新,日漸複雜,而各主體公司提供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卻大同小異,這意味着多數保險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不足。創新不足又加劇了險企內部產品、服務同質化的競爭,從而讓整個行業走入不斷內卷之中,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今天保險行業發展的困境。

提高創新能力已成爲險企改革發展的當務之急。“守正創新”要求保險業必須把服務人民、服務實體經濟作爲根本宗旨,以人民羣衆的滿意度爲標準,圍繞客戶需求和市場需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振興鄉村經濟的本質要求進行創新,聚焦主責主業,防止脫實向虛,與時俱進,求新求變,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五、確保行穩致遠發展,保險業必須硬舉措踐行“依法合規”

保險業的本質是風險管理與保障,與其他行業相比,需要遵守更多保險業法律規定和監管要求,以保證業務經營的合規性、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是維護市場秩序、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手段。

在當下規模至上、業務至上的績效考覈導向下,各保險公司面對產品、銷售渠道和業務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現實,各公司爲獲取高保費,不得不選擇性忽視專業服務,轉向銷售誤導、支付過高手續費、返傭等惡性競爭。這種“內卷式”“自殺式”的競爭模式,嚴重損害了保險行業自身的社會聲譽,某種程度上已積累成保險行業系統性風險。

監管機構在2023年推出“報行合一”,在2024年推出“新國十條”,前者旨在改變單純以價格、手續費作爲主要競爭手段的局面,後者力圖通過“長牙帶刺”式的監管來規範與重塑保險行業形象,所有動作都要求各保險機構和從業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

依法合規是保險業運營的紅線,更是所有保險從業者必須堅守的底線。“依法合規”經營要求,各保險公司要以誠信、公正、透明的原則開展業務;要通過定期組織合規培訓,強化從業者法治意識;要不定期開展各種合規自查自糾,在合規基礎之上,在合規的框架內實現改進發展。

正心誠意,堅守信用,是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施之以義,義利兼顧,是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穩健發展,審慎行事,是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恪守正道,勇於突破,是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遵守法律,合規經營是保險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保證。

總之,保險業只有認真遵循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指引方向,嚴格落實“五要五不”的實踐要求,真正實現可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才能逐漸改變行業負面形象,重塑可信賴、能託付、有溫度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