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頂層設計發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作爲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近日對外公佈,明確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
意見部署了五方面23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以信用爲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市場化社會化水平等。
4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佈會解讀上述意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全面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逐步完善,信用促進融資步入機制化軌道。下一步,將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維護公平有序競爭市場秩序、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
近年來,信用在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務效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社會信用體系仍存在制度規則不夠統一、信用信息共享開放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廈門國信信用大數據創新研究院院長曾光輝表示,聚焦更好發揮信用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意見總體突出四個“全”:全主體參與、全流程覆蓋、全領域推動、全方位共建,即參與信用建設的主體要更加廣泛,信用應用與各業務環節要更加緊密,信用建設的領域要更加聚焦新業態新問題,信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手段要更加全面。
民營中小微企業資產和財務實力偏弱,如果金融機構無法掌握企業更多維度的信用信息,很難提供充分的融資支持。
李春臨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推進“信易貸”工作,推動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信易貸”工作的本質是通過加強政府部門掌握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爲金融機構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多維度的數據支撐,有效提升中小微企業貸款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度。
目前,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已經建立,在國家層面實現了包括企業登記註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的機制化歸集共享,支持接入平臺網絡的金融機構經授權查詢使用有關信息。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9.4萬億元,有力服務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不少地方在“信易貸”工作中也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經驗做法。比如,重慶市依託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大力歸集涉農信用信息,推動雲陽縣等試點區域農戶“以信換貸”,授信覆蓋率從不足10%上升至30%,A級信用戶貸款利率從3.55%降至2.75%。
李春臨表示,下一步,將從提升信息共享質效、優化平臺服務功能、強化數據應用和產品開發三方面,繼續深入推進“信易貸”工作。在持續擴大歸集共享範圍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信息歸集共享質量,確保共享信息內容準確、字段完整、更新及時提升平臺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依託平臺爲企業提供更爲豐富的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價服務,推動惠企政策通過平臺在線辦理,對經營主體直達快享。也將指導地方進一步挖掘特色產業數據,與金融機構聯合開發細分領域專項信貸產品,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資便利。
爲進一步緩解中小微企業因缺乏抵押擔保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依法建設了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面向社會提供七大類、多種動產和權利擔保的統一登記和查詢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擔保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4年末,登記系統已累計辦理各類登記4400萬筆,提供查詢服務2.6億次。
截至2025年2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3.9萬億元,同比增速12.6%,較各項貸款增速高5.7個百分點。其中,信用貸款餘額9.4萬億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貸佔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比重達到了27.6%,較上年同期上升了2.9個百分點。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03%,較2024年下降了0.33個百分點,2018年以來累計下降3.9個百分點。
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按照“保量、提質、穩價、優結構”的總體目標,繼續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推動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保持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提升貸款質量,科學合理確定貸款利率,優化貸款業務結構,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的支持力度,更好滿足守信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
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基礎,是支撐信用理念、信用規則、信用措施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公共管理部門在行政履職過程中積累了大量信用信息,但散落在不同部門,難以發揮合力。爲此,意見提出,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功能,統一歸集各領域信用信息。定期開展歸集共享質效評估。研究加強區塊鏈等技術在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在保障信用主體合法權益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商業合同信息、產業鏈信息、交易信息等共享水平。
“我們在調研中瞭解到,對於一些應用價值較高的數據,重複歸集的問題時有發生,加重了數源單位負擔,浪費了大量資源,降低了效率,還會影響數據聚合效應的發揮。”李春臨表示,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將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功能,統一歸集各領域信用信息,開展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質效評估,提升信息共享水平。
由於數據標準不同、字段不完整、更新頻率不統一、共享方式不一致等原因,簡單歸集的數據往往並不好用。國家發改委將着力加強數據的源頭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標準體系,建立不同的數據主題庫,精準滿足不同需求,提高數據使用便利性。
數據流動起來,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李春臨表示,一方面,將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根據需求向部門和地方共享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服務,大力推動區域間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評價互認和信用獎懲協同,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另一方面,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向信用服務機構開放信用信息,有效培育信用市場,發展壯大信用經濟。
信用信息往往涉及隱私和敏感信息。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非常重要,是做好信用工作的底線要求。
李春臨表示,始終堅持“最小、必要”原則,嚴格限定公共信用信息範圍,嚴禁超範圍採集信息,嚴禁將非信用信息和隱私信息納入信用評價,持續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授權使用制度,明確要求查詢或使用未公開信息時,均需取得信用主體的授權。將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將信息處理各環節的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完善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處置機制,確保信息安全管理無死角。
國家發改委已將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於信用信息的共享應用當中,大力推廣“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降低信息泄露風險。同時也將探索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關鍵數據上鍊,實現數據加密處理和流程可溯。
曾光輝表示,意見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體現了以系統觀念推動各類信用手段實現統一閉環。信用體系建設要更加註重信用數據“採、存、評、用、退”全流程管理,確保數據完整、真實、有效,保護主體合法權益;更加註重信用監管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各項業務“事前、事中、事後”的全流程應用,確保業務各環節合法合規、高效有序查詢信用信息、應用信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