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摸排、把脈問診、資金直達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中國網財經8月13日訊 小微企業是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是穩定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會議提到“用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

爲引導信貸資金快速直達基層小微企業,2024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從供需兩端發力,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各地依託工作機制累計走訪了超過9000萬戶小微經營主體,銀行對“推薦清單”內經營主體新增授信23.6萬億元,新發放貸款17.8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佔比32.8%。

近日,中國網財經記者深入山東、重慶進行調研,探訪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落實情況。自機制建立以來,多地全面摸排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打通數據交互通道,信息不對稱加速破除,金融機構快速響應“敢貸願貸”,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更精準流向廣大小微企業。

除卡點:搭建銀企精準對接橋樑

區縣是最貼近基層的,也是最瞭解企業的,是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落地見效的抓手和基本單元。“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核心是在區縣層面建立工作專班,搭建起銀企精準對接的橋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人此前在國新辦發佈會上稱。

在企業端,全面瞭解轄內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做到“心中有數”,精準幫扶,切實解決企業的融資困難。在銀行端,疏通信息傳遞和資金傳導的堵點和卡點。

山東金融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稱,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建立以來,山東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落細摸排走訪,做精做深融資對接。一是鄉鎮街道全面摸排。推動鄉鎮街道充分發揮主陣地作用,紮實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深入園區、社區、鄉村,綜合運用社區網格員、金融輔導、“四進”(進企業、進項目、進鄉村、進社區 )等多種渠道,摸排小微企業情況,初篩形成一批“申報清單”。

二是行業部門積極推薦。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加強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小微企業工商註冊信息、項目審批信息、納稅信息、產業和環保信息等數據資源,結合現有的小微企業名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等,推薦一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業,形成“推薦清單”。

三是線上平臺自動接收。在山東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開闢“千企萬戶大走訪”專欄,鼓勵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在平臺發佈需求,開發小微企業走訪二維碼和小程序,實現融資需求的在線申報、審覈和推送。

四是銀行機構主動營銷。指導銀行機構開展“線上+線下”立體式走訪,線上藉助電子銀行、微信公衆號等渠道廣泛開展宣傳推廣和服務對接,線下組織專業隊伍深入田間鄉村、社區街道、產業園區,全面摸排走訪。

山東金融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爲推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更好發揮效能,山東統籌協調、加大走訪摸排,通過明確“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協商解決—跟蹤輔導”四步工作方法,形成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閉環舉措,推動更多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題。

記者從重慶金融監管局瞭解到,重慶建立“紅金渝”金融黨建品牌,推出“紅金渝”金融網格員,推動金融服務、社會基層治理和風險合規管理“三網融合”。協調機制建立以來,重慶1萬多名金融網格員進入工作專班,開展線下融資需求採集、線上銀企對接引導,以及風險苗頭識別、融資輔導輔助、金融政策宣講等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重慶金融監管局藉助的“金渝網”、“渝惠融·信易貸”等數字化平臺,推出一攬子精準直達的產品服務,形成“線上+線下”融資閉環,小微融資協調機制建立以來,爲全市31.32萬戶次主體授信6288.81億元。

疏堵點:聯合會診破解融資難題

支持小微企業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合力攻堅”。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山東省通過建立小微企業融資“聯合會診”制度,對暫不符合辦貸條件的企業進行聯合會商輔導,協同解決企業存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這一制度自建立以來,山東省已開展“聯合會診”1366次,幫助4422家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有力推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走深走實。

“針對會診發現的企業存在的缺抵質押物、申請要素不全、信用缺陷、對接不暢等最爲集中的問題形成增信措施‘工具箱’,指導區縣專班結合實際一企一策研究提出解決方案,提升企業融資可得性。”山東金融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稱。

“原來想憑技術貸款難度可不低,而且金額遠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幸虧有小微融資協調機制幫助,僅用三天的時間就爲我們放款900萬元,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濰坊天信散熱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茂枝告訴記者。

濰坊天信散熱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銷售壓力容器、內燃機散熱器的科創型企業,擁有31項實用型專利技術,2024年創新研發3項專利。李茂枝向記者介紹,由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造成了該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導致企業流動資金週轉緊張。

山東省壽光市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工作專班瞭解到相關情況之後,召集商務、科技等相關部門和幾家銀行開展了“聯合會診”,共同研討融資方案。通過對企業資料的反覆審查和實地走訪,發現企業的優勢在於技術先進、實用型專利多,科技部門評定的創新積分大於70分,符合國家科技型企業信貸支持政策。

鑑於此類科創型企業遇到的共性問題,壽光市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專班指導壽光農商銀行推出科創積分貸款產品,運用科技部門積分信息,以創新積分代替傳統抵押擔保。濰坊天信散熱器公司是該信貸產品的第一戶企業,目前該產品已經幫助5家科技型企業解決了資金需求。

除此之外,青州市國豐食品有限公司也是“聯合會診”的受益企業。因豐富食品種類、擴大市場份額,國豐食品產生了融資需求。青州市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專班在走訪期間瞭解到相關情況後,爲解決企業缺少足額抵押物的問題,協調財政、科技等多部門會診幫扶,指導銀行機構用好政府數據資源,加強“銀擔合作”,爲企業量身定製了“科技增信+擔保增信”專屬融資方案。

在工作專班的協調支持下,青州農商銀行藉助“山東省科技雲平臺”名錄庫資源及市科技局聯動統計等部門搭建的數據庫資源,開發科融信貸產品,依據科技型企業上年度研發費用建立授信模型,爲國豐食品新增500萬元信用貸款,利率較同款產品優惠130個基點。同時,工作專班還協調推動青州市國控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爲其差額資金需求提供擔保,擔保費率優惠0.5個百分點,爲企業節約綜合融資成本30餘萬元。

消痛點:建設數字平臺精準支持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痛點之一在於銀企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準確評估企業信用風險與償債能力。在此背景下,數據增信成爲破題關鍵。

“很多小微企業有訂單、有市場,卻卡在資金週轉上,傳統貸款要麼門檻高、要麼流程慢,急用錢時往往 ‘等不起’。”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巴南支行普惠部經理趙凱告訴記者,對於銀行來說,服務小微企業也面臨客戶營銷拓展難、銀企信息不對稱的挑戰。

趙凱表示,過去沒有協調機制時,銀行想找真正需要支持的企業,就像 “大海撈針”。好不容易找到企業,又因爲缺乏足夠的信用數據,看不清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光看財務報表、納稅記錄,很多剛起步、輕資產的企業很容易被 “篩掉”。“這種信息不對稱,讓我們想放貸卻 ‘不敢貸’‘難判斷’。”趙凱稱,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啓動後,這些難題有了破解的 “金鑰匙”。

記者瞭解到,重慶金融監管局創新建立企業“白名單”模型,通過分析企業金融數據,精準刻畫“還款置信度”,生成推薦名單並通過“信易貸·渝惠融”平臺推送至銀行。重慶勐馬初心農產品有限公司正是憑藉其真實經營業績和穩定結算記錄,被模型精準“捕捉”,進入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的對接名單。

勐馬初心由企業負責人黃道寬聯合7名退役戰友共同創立,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江津、巴南等地300餘戶農戶種植高山蔬菜、養殖生態禽蛋,疫情期間還因保障民生有力被納入區級應急保障重點單位。“農產品配送,前期需要墊付的資金較多,採購、運輸等都需要資金墊付,而現在的合作方式基本上都是先送再付錢,我們的上游又必須先付款才能拿貨,資金遇到了很大困難。”勐馬初心企業負責人黃道寬告訴記者。

據趙凱介紹,針對信息不對稱,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在重慶市金融監管局指導下,專門研發的融資協調機制專項產品“渝惠 e 貸”。這款產品不盯着抵押和納稅單,而是通過分析企業的產業鏈條、結算流水、徵信記錄這些 “真金白銀” 的經營數據,給企業畫 “信用畫像”。“勐馬初心是農產品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有完整的經營流水,又有學校、部隊的穩定訂單,系統一算就匹配上了 200 萬額度,這就是用數據打破信息壁壘。”趙凱稱。

“‘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就像一座橋,一頭連着我們的需求,一頭連着普惠的資源,中間還幫我們掃清了‘怕門檻高、怕利息貴、怕流程難’的認知障礙。”黃道寬說到。

記者從重慶金融監管局瞭解到,依託金融數據,重慶金融監管局開發“白名單”模型和多頭授信“灰名單”模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建立以來,“監管自上而下”推薦小微企業“白名單”10.9萬戶,發現融資需求1.69萬戶,已完成授信10801戶、232.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