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字金融重構信用生態 破局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
7月20日,由數字金融合作論壇與深圳香蜜湖國際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產業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暨課題發佈會在京舉辦。監管部門、實體企業、金融機構與高校智庫的專家齊聚,共議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升級供應鏈金融,破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和融資難、融資貴痛點。
以產業數字金融重構中小企業信用生態
中小企業作爲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多重障礙,亟待金融服務創新。“當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已開始數字化轉型,但六成以上仍處於早期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原一級巡視員王海林指出,中小企業受限於規模小、產業鏈處於弱勢地位,存在數字化轉型“不想轉、不願轉、不會轉、不敢轉”的問題。
其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爲突出,這直接催生了金融服務新需求。王海林分析,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利潤微薄、財務信息不透明,導致金融機構不敢貸款。而數字化轉型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需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全面評估信用,提供多樣化融資工具。
同時,數據可獲得性低制約了數字徵信發展。王海林表示,產業端數字化不充分,可用數據量不足,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些困境凸顯了金融服務需向全場景、全流程覆蓋升級,包括優化結算需求、升級徵信、提升風控和構建多元生態。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技術官呂仲濤指出,產業數字金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但中小企業數據貢獻與回報不匹配,加劇了融資壁壘。
產業數字金融打通中小企業融資“毛細血管”
產業數字金融通過數字信用重構生態平臺,爲中小企業提供自由選擇的金融服務路徑。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表示,產業數字金融是供應鏈金融的升級版,本質區別在於其建立在數字信用之上,依託產業鏈整體價值形成數字擔保,爲鏈上企業提供多層次差異化服務。
肖鋼指出,產業數字金融基於數字信用,整合主體信用、交易信用、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實現風險分攤;同時,服務範圍拓寬至全產業鏈末端企業,嵌入毛細血管場景,並提供非金融服務如財務管理;此外,構建新型銀企關係,將推動產業與金融數字化深度融合。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提出,“T型戰略”爲產業數字金融奠定基礎。所謂“T型戰略”,一“橫”是IT技術(互聯網技術),實現產業鏈供需對接、產融結合;一“縱”是OT技術(工廠運營技術),兩者深度融合才能破解轉型難題。
魯春叢舉例,希音平臺整合服裝業中小企業訂單、生產和物流,將千家企業視同一家,降低融資成本;長虹工業互聯網平臺C2M模式共享應付賬款信息,幫助中小企業10分鐘獲得低息貸款。
政策規範與市場共建守護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選擇權
儘管產業數字金融成效初顯,但其發展仍面臨平臺不足、技術信任等挑戰,需政策與生態協同推進。
對於產業數字平臺存在功能短板,呂仲濤指出,數據流通機制缺失、標準體系缺位,導致服務滲透不足。中小企業存在隱私安全顧慮,其核心數據上鍊後可能導致在商務談判中喪失議價優勢,金融機構應用AI風控等新技術時,面臨數據基礎薄弱、算法可解釋性差及系統割裂等挑戰。同時,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成本較高,融資成本佔融資額的比例較高,部分企業因上下游數據斷點,無法滿足金融機構的數據閉環要求,導致貸款通過率降低。
肖鋼建議,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制定實施新一輪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項行動方案,擴大試點城市範圍,增加財政補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風險共擔的機制,健全評價考覈體系。
同時,肖鋼呼籲保障中小企業自由選擇權。要規範對中小企業的各種收費標準,不得以應收賬款確權等名義收費,同時要禁止以降低中小供應商價格延長付款期限等方式來變相擡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肖鋼認爲,應規範產業數字金融平臺發展。建議研究制定產業數字金融平臺准入資質標準,立足我國實際,修訂完善金融機構對第三方乃至於第四方外包管理辦法,清晰界定產業數字金融平臺參與各方的責任義務邊界,加強對平臺建設的統籌引導。堅持金融持牌經營原則,防止和糾正核心企業和信息服務商機構通過各種方式未經批准開展金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