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臺灣目標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增加15% 衛福部:骨骼有動就算
總統府22日召開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
爲促進全民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賴清德總統今天表示,高達一半以上的國人,每週活動都沒有到達世衛150分鐘以上活動建議標準,爲促進國人健康,他宣佈,2030年相較2021年,身體活動人口數增加15%。衛福部進一步解釋,「任何經由骨骼肌消耗能量所引起的肢體移動」就算。
總統府22日召開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聚焦從小培養健康習慣議題,針對半數國人身體活動未達標,提出4項策略,目標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報告指出,健康臺灣論壇10大建言中,針對「從小培養健康習慣」,透過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營造活躍社會、創造活躍環境、培養活躍國人、建立活躍系統4策略,盼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目標,換算12歲以上應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
衛福部調查發現,國內民衆身體活動普遍都有不足狀況,較其他國家嚴重許多。根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12到17歲兒童及青少年,有82%身體活動不足,與WHO在2022年統計全球的81%差不多;但18到64歲成人方面有51%,遠低於全球的27.5%;65歲以上長者有64%,低於全球的44%。
周志浩說明,根據世衛指標,相較運動( Exercise ),是透過有計劃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則是任何經由骨骼肌消耗能量所引起的肢體移動,只要有動,就可以消耗能量,都比沒有動好。
周志浩表示,身體活動的好處,可以減少14%的總死亡率。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減少突發性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也能提升學習能力、察覺能力以及減少失智風險。經濟部分,大家都運動可以減少衛生保健支出1%~3%。
健康臺灣建立活躍系統4策略,盼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目標,改善策略包括「營造活躍社會」,訂定全民健走日、登山日、自行車日等,提升大衆對身體活動益處的認知並組織大衆參加活動。
其次是「創建活躍環境」,則盼整合都市計劃與交通規劃,在城市中建置行人、自行車空間,創建「隨時可以動」的環境;亦將盤點全國步道與自行車道布建情況、升級品質,並加強路網串聯與升級。
目標預計4年增加自行車道220公里、優化路網200公里;運動場館預計自2024年的1563家,在2030年增加到2000家。盼打造友善公共開放空間,讓人人在生活圈中就能獲得良好運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