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公益訴訟+網格” 山區基層檢察機關開展“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新舉措

爲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實施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提升檢察機關參與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效能,東源縣檢察院以“檢心向黨 守護公益”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品牌爲依託,建立“檢察公益訴訟+網格”工作機制。

在縣轄區21個鄉鎮設立檢察公益訴訟聯絡站,員額檢察官與聯絡站進行一對一掛鉤聯繫,在287個村(居)網格聘請116名網格員爲“益心爲公”平臺志願者,充分發揮鄉鎮基層組織力量,延伸公益訴訟檢察監督觸角,推動檢察公益訴訟高質效履職。

“追究刑責+生態賠償”

聯絡站裡的“沉浸式庭審”

嚴格落實省委關於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部署要求,加大對萬綠湖、東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運用“依法打擊犯罪+促進生態修復”辦案模式,依託聯絡站並將庭審開進自然保護區,在追究侵權主體刑事責任的同時,依法要求其賠償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加大違法成本,實現有效震懾。

2024年以來,共辦理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55件,發出檢察建議5份,提起公益訴訟17件,追索生態損害修復賠償金6214萬元,督促修復治理被破壞的林地801畝,處理固體廢物1810萬噸。邀請網格員、護林員、“益心爲公”平臺志願者等共20餘人參加“沉浸式庭審”,以身邊鮮活的案例爲旁聽人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法治課,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辦案效果。

“黨員+網格員”共建

開展生態修復

爲解決破壞生態案件異地修復難題,率先在全市設立並運行公益訴訟專項資金賬戶,在東江國家溼地公園、康禾溫泉國家森林公園、藍口鎮郊野公園以及澗頭鎮、黃村鎮等地設立生態修復實踐示範點,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成立公益訴訟黨員志願者服務隊,邀請當地網格員志願者共同參與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生態修復活動12場次,推動補植復綠林地210畝、種植樹苗1.4萬株,增殖放流魚苗140萬尾。經驗做法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檢察日報等8家央媒和省媒關注報道,其中新華社報道單日瀏覽人次破百萬。

“檢察官+網格員”共聯

開展“回頭看”

結合開展非法採礦等犯罪治理工作,爲進一步加強公益訴訟案件全流程閉環管理,持續跟進案件整改、生態修復情況,實現公益訴訟高質效辦案,組建“掛鉤檢察官+當地網格員”生態修復評估隊伍,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涉案地點生態修復情況進行“回頭看”。

通過對重大破壞生態環境案件以“現場勘查+公開聽證”的方式進行評估,把網格員和“益心爲公”平臺志願者的意見作爲評估生態修復是否完成的重要參考,共開展生態修復評估12件次,依法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和屬地政府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對被破壞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參與辦案+推動治理”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體系

以鄉鎮檢察公益訴訟聯絡站爲依託,由掛鉤檢察官收集彙總羣衆反映公益損害的案件線索,並及時將案件線索移送公益訴訟部門依法辦理。網格員在日常開展網格巡查過程中,發現公共利益損害問題,可通過“益心爲公”平臺向檢察機關反映,檢察機關邀請網格員共同參與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更快更好解決鄉村公益訴訟損害問題。

2024年以來,東源縣檢察院深入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食藥安全益路行”、軍人軍屬權益保障等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辦理公益訴訟案件43件,發出檢察建議9份,採納整改率達100%,其中邀請網格員參與現場勘查、公開聽證、公開庭審、“回頭看”等活動145場次,聯合開展公益訴訟普法宣傳活動20餘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200餘冊(件),有力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檢察公益訴訟+網格”工作機制是山區基層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有效打通鄉村公益保護“最後一公里”。下一步,東源縣檢察院將堅持問題導向、羣衆需求導向和工作效果導向,聚焦羣衆反映強烈的公益損害突出問題,以“檢察公益訴訟+網格”的豐富實踐,持續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全力提升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效能,爲東源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檢察智慧和力量。

來源:東源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