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三水以“1+6+N”深化園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改革

一、背景介紹

2023年,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1310”具體部署,強調要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爲本、製造業當家,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創新以“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構建新安全格局,推進法治廣東、平安廣東建設,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實現了新突破。佛山市把推進“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作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舉措,大力支持三水區打造“灣區之源、平安之城”,塑造一批嶺南特色矛盾糾紛化解品牌,賦能3.0園區建設,爲民營企業發展構建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大塘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擁有大塘工業園和佛山(三水)新材料產業園兩大“萬畝千億”工業園區,產業興盛、交通便捷、人口密集,隨着總投資238億元的寧德邦普項目和50億元的浙江傳化項目先後落地,戰新產業藍圖在大塘鎮加速成型,園區已匯聚企業超500多家、周邊常住人口增至11萬人,2023年園區信訪案件、人民調解案件、訴訟案件、勞資糾紛案件、刑事治安警情分別佔全鎮總量的64%、43%、53%、100%、47%,傳統治理模式因資源協同不足、源頭治理薄弱、化解手段單一等問題,難以滿足園區產業發展需求。面對矛盾糾紛多元化、複雜化態勢,大塘鎮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爲契機,在園區首創“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構建“全鏈條”治理格局,開創“園區事情園區辦,園區問題園區了”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路徑,形成了“小事不出園、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新時代惠民護企“楓橋園區”治理格局,入選廣東省“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先進典型,獲多家權威媒體宣傳報道。

二、主要做法

構建“1”核多元,建強“一站式”楓橋陣地。大塘鎮工業園區社會治理中心作爲鎮綜治中心分中心,同步設立“淼家”新市民服務管理中心和信訪超市,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一是強化組織架構。鎮黨委書記任中心主任,構建“黨委領導、綜治協調、部門齊抓、社會參與”的領導架構。二是強化工作機制。建立會商研判“四個一”和矛盾糾紛“三色”機制,配備常駐人員19人、隨駐部門5個、輪駐部門16個。三是強化基礎配套。高標準打造“五室一廳”和“全科窗口”,實行一窗受理、分流交辦、評價督導,延伸“益曬你”等服務功能,引入非營利性調解組織、律師事務所、心理諮詢機構等社會力量進駐,實現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發揮“6”方合力,實現“一攬子”解紛止爭。強化中心指揮調度職能,統籌派出所、檢察室、法庭、司法所和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臺“6”方合力,實現矛盾聯合化解、服務線上可及。一是聯動公檢法司。大塘派出所聚焦創建“嶺南標杆警務室”和“楓橋式派出所”,以“五聯共治”推動園區警情同比下降28.79%。大塘檢察室建立“一站式”檢察法律服務示範點和“檢察護企”工作站,實行“檢政、檢企”銜接。大塘法庭設立“巡回法庭”“麥景桃法官工作室”和“無訟企業”示範點,通過“訴前和解+司法確認”化解民生小案35宗,其中以“訴前和解+司法確認”成功處置2宗鎮外環保企業與園區企業之間的環保服務費糾紛案件,達成調解協議後,經“巡回法庭”合法性審查後出具裁定,賦予強制執行力,實現案結事了。大塘司法所創建“法治避風塘”產業工人法律服務基地,推動5家行業調委會和215名調解員進網格,以訂單式上門法律服務成功化解各類糾紛39宗,其中在處置園區某紡織企業因工程欠薪問題引發的123名農民工多次聚集和越級上訪案件時,中心依託該基地組織職能部門、法官助理、律師和調解員等專業力量開展15輪調解,成功幫助123名農民工追回全部欠薪,並後續在園區開展建築領域勞資糾紛專項治理,完成26個工地欠薪隱患排查整治,實現羣體性欠薪糾紛“零發案”。二是織密全科網格。將園區劃分11個網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和信息員331人,以網格員“前哨”作用化解網格事件432宗;依託園區網格開展37場“平安懇談”“平安夜訪”,化解32宗企業工人“急難愁盼”事項。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初,通過“平安懇談”“平安夜訪”發現某企業高管涉嫌違法損害企業利益線索後,聯動市監、公安等部門成立專班,歷時四個月深入調查,對5名嫌疑人作出處罰,成功爲企業追回470萬元經濟損失,實現“親清政商”關係建設與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的雙重成效。三是用好智慧平臺。接入“粵平安”雲平臺,一體運用“雪亮工程”、出租屋“智慧門禁”等信息化平臺,對網格事件、矛盾調處、重點場所和人員管理統一指揮調度及閉環處置。創新“粵政易”指揮調度+“粵平安”分流處置非警務矛盾178宗。開設“粵平安”指尖服務、新市民服務通、勞動保障投訴舉報平臺等二維碼,全天候受理羣衆訴求。

整合“N”種力量,構築“一體化”治理格局。整合工青婦、商協會、新市民志願者等“N”種其他綜治力量,築牢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一是建成45個“淼城守望”最小應急單元,實現“1、3、5”分鐘應急響應,園區治安警情顯著降低,尤其針對園區某B2C快時尚跨境電商物流企業因工人數量(工人約1.1萬人,其中勞務派遣工人1萬人,自有工人1千人)較多導致勞資糾紛、治安警情高發等問題,通過最小應急單元推進“新業態”平安建設,構建起“企業人事經理、勞務中介聯繫人、班組長”羣防羣治工作體系,該企業各類矛盾糾紛、刑事治安警情數同比下降了61.1%。二是遴選14名熱心新市民、企賢商賢擔任特派調解員,打造“商事矛盾商會解,行業糾紛協會調”商事調解特色品牌,“鎮—園—商協會(企業)”三級調解涉企矛盾18宗,其中,針對廣西某企業與本地紡織企業的加工合同糾紛,中心組織紡織行業協會專家審查合同規範,並聯合非營利性調解開展商事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三是園區羣防羣治力量向周邊村委輻射,“園村共治”建設“和善鄉村(社區)”,推動“七無三零”平安鄉村建設以及預防治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成“穩產業、穩企業、穩人心”的良好局面。四是推進“綜合查一次”改革向園區延伸,優化“聯合執法、調查取證、檢查反饋、執法監督、企業反饋”等執法流程,通過降頻增效推動檢查事項減少35%,惠及園區企業超百家。

三、工作成效

一是完善矛盾隱患排查預警機制。通過建立會商研判“四個一”機制和矛盾糾紛“三色”分級預警機制,實現矛盾隱患動態監測與分類處置。依託“粵平安”雲平臺、“雪亮工程”及出租屋“智慧門禁”系統數字化手段,精準識別矛盾隱患。全科網格劃分11個單元,網格員發揮“前哨”作用,累計化解網格事件432宗,源頭髮現能力顯著提升。園區取得了“兩升四降”的治理成效:2024年,園區網格事件錄入率上升66.28%,調解案件受理率上升14.04%,信訪案件減少67.39%,警情下降28.79%,訴訟案件減少24.32%,12345投訴案件減少17.35%。

二是增強矛盾糾紛聯合調處能力。通過統籌公檢法司基層政法主力軍、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臺“6”方合力,建立“訴前和解+司法確認”機制,成功化解民生小案35宗。引入特派調解員、行業調委會等社會力量,打造“商事矛盾商會解、行業糾紛協會調”特色品牌,三級調解涉企矛盾18宗,調解成功率顯著提高。通過“五聯共治”推動園區警情同比下降28.79%,“多元共治”治安防控效能凸顯。

三是夯實矛盾糾紛源頭防範基礎。通過高標準打造“五室一廳”和“全科窗口”,整合非營利性調解組織、律所、心理諮詢機構等社會資源,實現“一窗受理、分流交辦、評價督導”。建成45個“淼城守望”最小應急單元,落實“1、3、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園區治安警情大幅下降,並縱深推動“新業態”平安建設。“園村共治”建設“和善鄉村(社區)”,羣防羣治力量輻射周邊村(社區),助力“七無三零”平安鄉村(社區)建設及未成年人犯罪預防。

四是整合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平臺。通過接入“粵平安”雲平臺,開通指尖服務二維碼,實現矛盾閉環化解和線上服務全覆蓋。融合“雪亮工程”監控與出租屋“智慧門禁”等信息化平臺,提升治安防控精準度。通過“粵政易”指揮調度+“粵平安”分流交辦,高效處置非警務矛盾178宗,數字化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五是推動基層減負向治本深化。通過建成“淼家”新市民服務管理中心、信訪超市、巡回法庭、麥景桃法官工作室等特色場室,完善“益曬你”“綜合查一次”等工作模式,一方面,構建起地方政府與商協會、企業之間“親清政商”關係,有效減少企業辦事奔波,幫企業解難紓困,護航民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爲產業工人排憂疏導,提供心理疏導、家事調解等服務,處置疏導一些不便由政府直接介入的警情、訴訟等事項,提高基層行政服務效率,實現“基層減負、多向共贏”。

六是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創建“無訟企業”示範點、“法治避風塘”法律服務基地等法治特色品牌項目,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園區企業及產業工人,助力大塘工業園入選廣東省第一批48個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榮獲廣東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大塘精細化工專區全省第一批第一個通過化工園區複覈認定。2024年,大塘鎮GDP增長5.3%、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3.3%,稅收實現12.99億元、招商引資達180.66億元,大塘鎮入選全國“鎮域經濟500強”第384名和“鎮域創新發展潛力500強”第268名。

四、經驗啓示

(一)黨建引領是夯實治理根基的核心所在。在園區治理實踐中,大塘鎮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深刻領會黨的全面領導的豐富內涵與重大意義,貫穿於園區治理各環節與全過程,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爲負責人的“黨委領導、綜治協調、部門齊抓、社會參與”工作體系,構建科學高效的治理架構,實現了治理效能的統一調度與高效執行。實踐證明,黨的全面領導能有效整合治理資源、凝聚治理合力,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障,確保園區治理方向正確並取得新成效。

(二)“人民至上”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前提條件。人民是歷史創造者與社會治理主體。大塘鎮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傾聽民意,把握企業需求與羣衆期盼,主動應對平安建設、法治建設新形勢與新需求。因地制宜建成園區社會治理中心,設立“淼家”新市民服務管理中心和“信訪超市”,實現“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推動“一站式、一體化”化解矛盾糾紛與“全鏈條”服務,增進民生福祉,維護園區公平正義與羣衆利益。這印證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社會治理價值導向與本質要求,只有堅持這一思想,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多元共治是激發治理活力的重要手段。在社會矛盾多元化、複雜化發展背景下,單一治理主體難以滿足複雜治理需求。大塘鎮整合工青婦、商協會、新市民志願者等“N”種綜治力量,實現“共建共享共治”治理模式,彰顯了黨對人民參與社會建設、社會治理權利的重視以及對人民享有社會治理成果權益的維護,體現了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治理理念,同時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治理效能,實現了治理體系創新發展,爲園區長治久安與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四)德法並用是優化治理體系的必要保障。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德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支撐和優良傳統。大塘鎮深刻認識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關係,推動依法治理和德治教化深度融合,設立“全國維護婦聯兒童先進個人麥景桃法官工作室”“檢察護企”工作站、“法治塘水鋪”工人法律服務基地等,爲園區內婦女兒童、企業職工等提供專業法律服務與保障;選樹“無訟企業”示範點建設“無訟園區”,引導企業和員工自覺守法;通過商事調解解決企業矛盾,營造和諧穩定園區環境;推行“綜合查一次”試點改革,減少對企業的多頭執法、重複檢查,提高了執法效率和監管水平。實踐證明,法治建設與德治教化結合,能形成規範有序社會環境,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爲園區發展創造良好法治與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