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總額新制上路!急重症不再成「醫療人球」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今年起全臺6區將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王家瑜攝)

爲推動分級醫療、改善健保點值,健保署今年推動全臺6分區醫院個別總額,也就是事先給予各醫院一定額度,超額部分打折給付,過度成長則不予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合理成長率會針對門診人數給予更高的加權,鼓勵醫院收治門診新病人,但不鼓勵同一病人多次就醫,另根據住院疾病嚴重度給予不同權重,可避免急重症被排擠的「醫療人球」問題。

石崇良表示,醫院個別總額是從南區開始執行,不斷地修改精進,以避免大家所擔心的急重症被排擠、醫療人球等問題。目前南區、高屏區、東區已陸續採個別總額制,而臺北區、北區、中區仍採「攤扣制」,也就是當申報額度超過當季總額,多出來的部分由各醫院按比例扣回。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組長林純美說明,過去健保攤扣制度下,不論各醫院人力、門診住院比例等組成,給付都一樣,加上醫院規模相差大,一季50萬元和一季5億元的都有,有些只看門診、有些住院較多,如果給付只看量、不看內容,這是不公平的,而個別總額制可以讓醫院如常服務,不需要去精於計算。

今年起全臺6區將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做法是扣除急重症等剛性需求,再分3階段打折給付,若過度成長則採「斷頭」不給付,額度由各分區因地制宜訂定。石崇良表示,在新制度下,根據合理成長率、實際申報量,各醫院會得到不一樣的健保點值。

石崇良進一步說明,合理成長率的訂定包括許多細節,例如住院的加權比門診更高,且會納入考量CMI值(住院病患資源耗用的程度);門診人數的加權是50%,而人次的加權是20%,確保新病人不會被拒診,而在好好治療之下,每人就醫次數可以被控制,讓情況穩定的病人下轉,落實分級醫療。

石崇良表示,過去小醫院因爲點值而浮浮沉沉,沒辦法做計劃性的招募人才、調高薪資等,新制實施後,希望讓小醫院有成長空間,可以預先知道預算並規畫,不需要靠門診衝量,只要維持醫定的成長即可。

其次,目前全國醫學中心門診醫療點數佔率54.5%,石崇良表示,過去曾訂定目標是住院55%、門診45%,但隨着醫療模式改變,例如癌症標靶藥物可以在門診處理、不需要住院,未來希望至少朝住院50%、門診50%前進。

「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可兼顧醫院必要服務和競爭成長。石崇良說,目前各區共管會議已經開完了,細節各有不同,待今年3月召開醫院總額協商會議後確認;臺北區預計今年第二季實施,其餘5區回溯今年第一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