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再回應患病老人銀行取款離世:已告知老人身體不便,未說病重程度

來源:新聞晨報

近日,湖南株洲的彭先生稱,家裡的患病老人被要求親自到銀行取錢後離世,持續引發關注。

5月16日,彭先生告訴記者,其妹妹(去世老人女兒)與銀行在16日凌晨達成和解,銀行答應一次性支付10萬元作爲喪葬費。彭先生稱,“在前往銀行前,妹妹已經告知銀行工作人員老人身體不便,未詳細說明病重程度。”

5月15日,當事人彭先生告訴記者,其姑媽長期半身不遂,臥病在牀,“一邊身體可以動,另一邊不能動”,姑父十多年前去世,留下存款給姑媽繼承。今年4月,姑媽的腳摔骨折後,在株洲一家醫院住院,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我們想帶她去瀏陽市另一個有名的治療骨科的醫院看病”。他稱,姑媽已經去瀏陽這家醫院做完檢查,這次準備去銀行取出5萬元定期存款,“剛好存款到期了”,然後再去治療。

16日,彭先生向記者說,“所有的監控我都看完了。妹妹接到銀行電話後認爲,銀行要求本人到場拍照即可取錢,於是用輪椅將老人從醫院推至銀行。監控顯示,當時老人已經頭部低垂、小聲呻吟、反應微弱。”

他還稱,“我要澄清一下,去銀行前,妹妹告知了銀行工作人員老人身體不便,但並未詳細說明病重程度。溝通過程中,妹妹以爲拍個照就完事了,去現場才知道是要面部識別。”

彭先生介紹,妹妹從鄉下過來,不太清楚這些流程,也沒有想到會發生老人離世的情況。他透露,“當時妹妹認爲,家屬已經冒着風險將老人推來銀行,如果業務出於不能面容識別等原因,未能辦理,他們無法接受,於是和妹夫一起投訴舉報。中途耗時一個半小時。”

彭先生表示,妹妹已經與銀行在16日凌晨達成和解,銀行答應一次性支付10萬元作爲喪葬費。

記者16日上午發現,彭先生抖音賬號上,與該事件相關的多條視頻均已消失不見。

媒體時評

這樣的和解無法修補信任的裂隙

因爲逝者侄子的視頻,輿論場圍繞“銀行責任”的爭議持續發酵。銀行無法特事特辦,綠色通道沒能成爲“生命通道”,形同虛設,即使病重也需要本人到場的制度冷漠讓銀行一度成爲衆矢之的。長期以來,一些銀行因爲制度繁瑣、服務態度等問題受到詬病。據5月15日報道,銀行方面正在配合警方調查以及處理善後事宜,具體情況後期會通報。沒想到還沒等來警方的調查結果,卻突然聽聞“握手言和”,這10萬“慰問金”究竟是銀行的“心虛道歉”還是“息事寧人”?公衆需要一個答案。

據極目新聞記者對農行株洲分行副行長許君的採訪,銀行與家屬的爭議核心在於“是否告知病情”。家屬自稱已說明老人病重,但銀行員工回憶“未收到任何關於病情的正式告知”,對於“可以申請上門服務”家屬稱並不知情,銀行也未主動告知,暴露出信息傳遞機制的失效,亟待公佈現場視頻還原真相。

當客戶家屬在明知病患需要緊急醫療救治的情況下,選擇將生命垂危的老人強行轉移至銀行處理取款事務,這種“捨本逐末”究竟是拿錢救命的危機時刻所迫,還是將財產處置置於生命救治之上的選擇,也亟須醫院作出迴應。當銀行發現老人狀態不好,提出的“上門服務”“直接將錢打到醫院進行救治”因何都沒能實現,也需要一個答案。

銀行應對金融服務的流程負責,面對特殊需求的用戶,前置服務意識、簡化應急流程,也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但不應利用公衆對於銀行服務的詬病、對冷漠制度的不滿,盲目擴大銀行的社會責任,將金融機構異化爲“流動醫院”,將“救與不救”的道德選擇交到銀行手中。唯有摒棄“按鬧分配”思維,構建基於事實與規則的對話機制,才能真正倒逼行業反思,推動制度進步。這樣的“和解”無法修補信任的裂隙,其中是非曲直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和迴應!

來源 | 新聞晨報綜合南方都市報、四川觀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