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憂混淆學生國家認同 教育部將編教材識讀中國威脅

教育部長鄭英耀指出,目前教育部透過社會、公民、歷史等學科的輔導團老師,編撰相關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記者李芯/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長鄭英耀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立委林宜瑾表示,有國小教師向班上學生說:「我們是中國人」,雖然自我認同沒有錯,但擔心學校老師會利用教育手段試圖混淆學生國家認同。鄭英耀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等,盼暑假前開發完成,給學生正確資訊。

近期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言論引發爭議,林宜瑾表示,尊重區老師的民族及國家認同,但接到關心教育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認知會受到影響;也有家長指出,國小三年級孩子的班導在班上說「我們是中國人」,臺灣雖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但若要讓孩子理解身分認同問題,老師也應做多角度說明讓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隻有單一角度。何況中國是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自我認同沒有錯,但如果因此爲境外勢力做宣傳,就會非常嚴重。

林宜瑾提問,國中以下的孩子國家意識最容易受到左右,當學生、家長遇到學校老師用教育手段試圖混淆國家認同,爲敵對勢力宣傳,要如何因應?鄭英耀表示,加強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愛護、守護自己生存的地方,是教育人最基本的。在文化上可以有偏好,但身爲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教育基本法秉持教育中立。

鄭英耀指出,目前教育部透過社會、公民、歷史等學科的輔導團老師,編撰相關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希望今年暑假之前能把教材開發出來;也希望有更多社會、公民、歷史老師參加研習,給學生正確歷史史觀、資訊,而不是容易被混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