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外賣、酒店之後,京東將目光投向了這裡
前不久,京東高調宣佈進入外賣賽道,創始人劉強東更是親自送外賣,經過幾個月的經營,外賣賽道因京東的加入,讓消費者每天有個平臺薅不完的羊毛,緊接着又加碼酒店賽道。如今又將目光瞄向了折扣超市賽道,回想7年前,佈局京東便利店時,曾豪言“每週開1000家便利店”卻事與願違,再次加碼線下零售是要一雪前恥嗎?還是在重蹈覆轍的邊緣試探?
京東折扣超市的三重進化
據媒體報道,京東8月份將在江蘇宿遷、河北涿州兩地五店同開,落地京東折扣超市。區別於市場上常見的小型、SKU有限的折扣店模式,京東折扣超市依託其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採用大店型、多SKU策略。以首家涿州店爲例,其經營面積達5000平方米,精選超過5000款高性價比民生商品,售價普遍低於市場常規水平。業內人士分析認爲,京東此舉或將重塑下沉市場的零售格局,不僅爲區域經濟注入新活力,也爲消費者帶來更豐富且高性價比的購物選擇。
據瞭解,該模式已在北京低調試點運行超過一年。在去年7月京東旗下第一家華冠折扣超市在北京正式開業,該門店位於房山區長陽,將覆蓋房山區及豐臺雲崗、長辛店等多個周邊區域。該店爲全品類折扣超市,包含米麪糧油、酒水飲品、烘焙麪點、海鮮水產、肉禽蛋奶、日用百貨等,面積約3000平方米。
京東選擇在下沉市場佈局大店,既避開了高線城市的激烈廝殺,又能充分發揮其物流網絡優勢。宿遷作爲劉強東的老家,涿州作爲北京南大門,這兩個選址顯然經過精心測算,前者測試縣域市場承載力,後者探索與一線城市的協同效應。這種小步快跑的節奏與當年京東便利店的大躍進形成鮮明對比,首批五店同開的保守策略,更像是在驗證模型而非盲目擴張。
便利店折戟的三大病竈
線下零售,可謂京東之殤。2017年新零售、無人便利店等勢頭之火,劉強東以京東便利店高調佈局線下市場,提出“五年百萬店”計劃時,試圖通過“0加盟費+ 3萬保證金”的輕資產模式快速佔領市場,尤其是下沉農村市場。這種“放羊式加盟”模式看似高效,實則埋下致命隱患:全國範圍內的加盟店在商品結構、服務標準上參差不齊,部分門店甚至私自採購非京東渠道商品,導致品牌形象嚴重受損。據瞭解,頂峰時期京東便利店的實際數量僅爲目標的15%,且多數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外圍,與“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構想背道而馳。
供應鏈能力的不足是另一重枷鎖。彼時京東新通路雖已建成覆蓋全國的B2B平臺掌櫃寶,但主要依賴第三方供應商而非自營倉儲,導致商品價格缺乏競爭力。對比7-Eleven等日系便利店30%以上的自有品牌佔比,京東便利店的商品結構與普通夫妻店並無本質區別,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更關鍵的是,京東賴以成功的3C家電供應鏈與便利店主營的快消品存在顯著差異,冷鏈物流的短板使其在生鮮食品領域完全喪失話語權。
戰略搖擺加速了潰敗進程。當社區團購風口來臨時,京東將資源傾斜至京喜拼拼,導致便利店業務陷入“自生自滅”的境地。這種戰略短視使其錯過了便利店行業最後的黃金增長期。2020-2022年中國便利店銷售額連續保持10%以上增速,而京東便利店卻在這期間關閉了近三成門店。京東便利店始終停留在“重寬度、輕深度”的階段,在競爭對手紛紛強化自有品牌和場景體驗時,其翻牌加盟模式早已失去競爭力。
時隔7年重返線下零售
這場線下突圍能成功嗎?
將京東的兩次線下探索置於行業座標系中觀察,其戰略迭代的軌跡已然清晰。2025年的折扣超市賽道早已是硝煙瀰漫,各大玩家憑藉不同優勢割據市場:美團“快樂猴”依託強大的本地生活流量入口,主打社區小店模式,以高頻次的商品更新和貼近消費者的選址快速搶佔市場份額;盒馬NB憑藉盒馬體系積累的生鮮供應鏈能力,以300家門店規模領跑華東地區,其“日日鮮”系列商品在鮮度和價格上形成雙重競爭力;物美超值則通過60%的自有品牌佔比構築起差異化壁壘,從源頭把控成本和品質,在性價比賽道上極具話語權。
值得一提的是,折扣零售的本質是供應鏈效率的競賽,京東在自有品牌建設上仍顯滯後,與奧樂齊、Iceland等國際玩家相比差距明顯。更重要的是,外賣業務日均2000萬單的背後是持續的資本投入,如何平衡折扣超市與外賣的資源分配,將考驗管理層的戰略定力。
那麼,這一次京東真的能打破 “線下魔咒”嗎?是憑藉供應鏈升級和戰略聚焦實現逆襲,還是會在折扣零售的紅海廝殺中再次折戟?其“大店+下沉”的模式能否經受住市場考驗,那些曾導致便利店失敗的病竈是否已徹底根除?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判斷,你認爲京東折扣超市能複製其線上成功,成爲線下零售的破局者嗎?
本文綜合於快科技、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