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0佣金”!京東掀桌子了

2025年的開年,外賣行業就被京東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

前不久,網上出現一則謠言,說京東要下場搞外賣,抽傭僅要5%,相比之下美團外賣抽傭高達30%,堪比暴利。

後來美團澄清,美團外賣實際商戶佣金率爲6%-8%。

本以爲這個事情就要淡化了,但沒想到,京東在2月11日發佈了一則公告。

京東外賣抽傭不是5%,而是:

0。

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外賣市場基本是被美團和餓了麼這兩大龍頭佔據。

相比於餓了麼,美團的佈局更廣,除了外賣之外,社區團購、線上零售、本地生活、出行租賃等業務也是重點。

但隨着互聯網平臺增量的見頂,各大平臺都開始跨行“搶生意”。

比如抖音佈局本地生活,淘寶佈局社區團購,京東也在2024年涉及餐飲外賣的業務。

起初,京東的外賣生意進展並不快,但近日江湖上一直有京東佣金很低的傳聞。

無相君通過採訪知情人士,京東的佣金最開始確實在5%左右,但比起美團6%-8%的優勢並不大。

原因是入駐商家數量少,騎手沒什麼單子接。

但2月11日,京東外賣正式啓動了“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宣佈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佣金。

“0佣金”的顛覆性姿態,直接將外賣行業的暗戰推向了明面。

在京東APP內,“外賣”板塊已悄然上線。

雖然目前僅嵌入原"秒送"業務中,但對接了達達集團近萬名配送員的調度系統,配合京東零售多年積累的本地生活服務經驗,以及背後強大的供應鏈支持。

一切都在昭示着這場戰役絕非小打小鬧。

尤其是京東在公告上的那句:

招募只限“品質堂食餐廳”,助商家獲益,共同推動外賣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句話打同行三個巴掌:

1.你們的外賣食堂有太多不乾淨、不健康的了。

2.你們商家被你們抽傭抽得沒錢賺。

3.你們讓行業越來越卷。

京東的“0佣金”並非簡單的價格戰。

數據顯示,美團2024年三季度佣金收入同比增長24.9%至268.9億元,在線營銷收入增長18.4%至135.39億元。

這兩項核心收入佔總營收超60%。

佣金收入,就是對商家的抽成;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就是商家在平臺上面打廣告、買流量的費用,這兩項收入的增長都非常可觀。

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

外賣生意越來越卷,很多小老闆們在賺錢越來越少的同時,還不得不花大量的廣告費在平臺上打廣告,否則連賺錢的機會都沒有。

而京東選擇此時以“0佣金”入局,至少是在聲勢上幫商家們出了口氣。

形式上,也是對當前平臺經濟底層邏輯的重新定義:

當行業龍頭依靠流量霸權坐收“數字稅”時,新玩家正在用價值重構來開啓一場革命。

其實京東發力即時配送業務的決心已久,比如京東到家改名京東小時達,又改名京東秒送,兩度改名,暗示着京東進軍外賣的迫切心理。

此外,京東做外賣,本身就有強大的優勢。

一方面,京東有自營配送團隊——達達,已經作爲本地閃送服務商運營了多年,同時接入了不少商家。

達達集團的財報顯示,其即時配送網絡已覆蓋全國2700個縣區市,日均訂單量突破800萬。

這種運力優勢轉化爲配送成本優勢,使得京東敢將運費統一定價5元,而無需轉嫁成本給商家。

另一塊就是“京東到家”系列業務,送菜上門,送貨上門,體驗都是業界一流的好。

現在整合下資源,增加個送外賣的業務,自然是輕車熟路。

而且京東的戰略也很高明。

首先,他首批邀請的商家定位於“品質堂食商家”,這就和自身的高端電商,優質服務屬性配套密切,而且它本身就有不少合作的品質堂食商家在。

比如瑞幸、蜜雪冰城、漢堡王之類的。

現在無非是讓它們明確掛上京東的一個標籤,並沒有產生別的成本。

京東的“0佣金”也是借鑑早期滴滴等平臺跑馬圈地的套路,先賠本賺吆喝,新平臺起步,要的就是商家和騎手們的支持。

“0佣金”的噱頭自然可以讓苦大平臺久矣的商家們紛紛進駐。

而且,京東進軍外賣,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美團的反擊。

因爲最早做商家“即時配送”業務的是京東,而美團在前兩年就開始逐步滲透這個業務,和京東、盒馬搶生意。

尤其是美團也在推廣各種3C產品的即時送達,這就是奔着京東的核心用戶去了。

這個時候京東的反擊也是情理之中。

2024年下半年,京東秒送業務就拓展了9.9免配送費送瑞幸咖啡的廣告,優惠力度明顯比美團更有優勢。

而京東外賣選擇“寄生”於主站APP,也是暗藏玄機。

畢竟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達5.88億,這些具有強消費能力的用戶羣體,與外賣主力客羣高度重合。

通過將外賣服務融入“小時達”場景,京東可以形成“電商+即時零售+本地生活”的消費閉環。

也就是說,京東要做的,不僅僅是電商,而是要在京東上買到一切和衣食住行有關的服務。

京東殺入外賣行業,之所以能掀起那麼大的聲量,背後無疑是廣大商家的苦楚。

儘管美團宣稱只有6%-8%技術服務費,但在商戶實際運營中往往要承擔着“複合稅率”:

除了每單需支付基礎佣金外,還要承受配送服務費的5%,促銷活動的3%。

若想獲得流量加權,還需投入日均500元以上的推廣費。

綜合計算,實際支出確實達到了20%左右,這與行業調研數據高度吻合。

此外,平臺經濟也有着“規模悖論”——當用戶規模突破臨界點後,平臺的議價權會增強。

開始的生態紅利,反而會通過算法的壓榨不斷攫取超額利潤。

因此,京東的下場,就是要構建新的價值錨點。

京東零售CEO的辛利軍他曾痛批行業高佣金現狀:一些頭部主播的佣金高達20%以上,而許多企業的利潤卻只有5%左右。過去,是一個工廠養活了一大批員工,而現在是1萬個工廠養一個頭部主播。

辛利軍曾表示,京東不是做流量生意,是要做價值創造者。

這種理念在現在外賣業務中,就體現爲“零佣金”模式。

這就和傳統平臺的“流量收費站”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在沒有佣金抽成之後,商家就可以將省下的資金用於菜品升級或包裝創新,提升單店利潤。

此外,京東外賣要求入駐商家必須擁有實體門店,並通過審覈營業執照、審覈門店照片、銷售人員線下拜訪覈驗等方式確保品質,這與別的平臺早期的“野蠻生長”策略截然不同。

一手“去中間商化”、一手“提外賣質量”,京東外賣的變革,正在倒逼平臺重新定位自身價值。

京東外賣的“0佣金”衝擊波,本質上是平臺經濟下半場價值覺醒的縮影。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

在這場新舊勢力的交鋒中,誰能在商戶生存空間、騎手勞動尊嚴、消費者體驗價值之間找到最優解,誰就能贏得下一個十年。

當平臺經濟從“資本驅動”轉向“價值驅動”,我相信,那些真正能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商業模式,終將能夠穿透流量迷霧,重塑行業格局。

而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平臺的良性競爭,也會很快回饋到自身的消費體驗中。

或許不用到處湊滿減,就能享受價格的減免,或許是外賣小哥遞過餐盒時,多了那麼一句:

“祝您用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