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三星、SK海力士之後…美撤臺積南京廠豁免權

美國政府撤銷臺積電對旗下中國主要晶圓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圖爲臺積電南京廠。圖/摘自臺積電官網

繼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後,美國政府撤銷臺積電對旗下中國主要晶圓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此舉將打擊臺積電在中國生產晶片的能力。

臺積對此迴應表示,公司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目前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EU)授權,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正評估情況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包含與美國政府溝通,以致力臺積電(南京)營運不受影響。

負責監管半導體出口管制的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日前已撤銷三星和SK海力士中國工廠的VEU授權,未來半導體業者的中國晶圓廠若要取得美國半導體制造設備,必須逐一申請許可證。這項豁免原本約在四個月後,也就是12月31日到期。

BIS表示,美國正在防堵讓美國公司「處於競爭劣勢」的「出口管制漏洞」。

華盛頓的最新行動,威脅半導體產業部分重要業者的中國業務。雖然美國官員表示,仍會持續核發晶片設備許可證,但從豁免轉爲逐一申請許可,增加了等待時間的不確定性。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美國官員目前正在研究減輕官僚負擔的方法,特別是現有許可證申請正大排長龍。

有別於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生產的比重高,臺積電在中國的製造業務規模相對較小。臺積電的南京廠2018年投產,只貢獻2024年營收的一小部分。南京廠擁有16奈米制程技術,該製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實現商業化。

臺積電今年上半年分別認列中國子公司及南京子公司55.96億元及144.39億元的稅後純益,約佔整體獲利比重約2.6%、影響甚微;半導體業者研判,臺積電受惠先進製程佔比大幅提升,16/20奈米的營收佔比約7%,獲利也由主流製程如3、5奈米貢獻居多。

供應鏈業者透露,臺積電今年初已有序降低大陸廠佈局,從人員配置、機臺設備,都有所調整,預計整體影響不大。不過,究其背後戰略目的,要半導體業者完全選邊站的意謂相當濃厚。

半導體業者分析,「降低效率、增加韌性」將是供應鏈安全下的考量,美國政府要的是相關業者完全將資源往美國本土挹注;市場波動難免,中長期來看,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及地緣關係,都將受到牽連。

美國政府最新措施,凸顯華盛頓對電子零件供應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即便這些工廠是由三家非美國企業在外國所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