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獨角獸達闥否認破產“人去樓空”,創始人談如何自救

2025年,憑藉“AI+具身智能”的概念,國內機器人行業進入到融資高峰期,但一家成立近十年的老牌機器人獨角獸達闥卻因融資中斷遭遇生存危機。

本月初,國內多家媒體報道達闥機器人因資金鍊斷裂陷入困境,多地辦公室已大幅裁員收縮。官方發聲明否認“人去樓空”及相關倒閉傳聞後,又宣佈將與香港上市公司國華集團(00370.HK)成立合資公司港仔機器人。

國華集團一家是港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橫跨多個領域,包括國際航空及海上貨運物流、證券買賣、廠房及機器融資租賃、樓宇建築承包與物業,公司市值15.1億港幣。宣佈與達闥合作進軍機器人領域後,上市公司國華集團正式公告更名爲“港仔機器人集團”。

“這是一個科技與資本的最佳組合。”在4月20日兩家公司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達闥創始人兼CEO黃曉慶介紹稱,在新的合資公司中,達闥間接持股49%,負責機器人公司的技術與業務,港仔集團持股51%並實現財務並表,利用上市公司平臺爲合資公司融資。

作爲國內最早創業的一批機器人公司,達闥曾備受資本追捧。

創辦達闥前,黃曉慶的職業生涯主要在通訊領域,曾經作爲聯合創始人兼CTO參與在美國硅谷創立通信運營商企業UT斯達康,2007年回國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

2015年,黃曉慶從中國移動離職創辦達闥。創業之初,他提出了“雲端大腦”的理念,即主張將機器人的認知系統放在雲端,利用移動通訊網絡連接機器人硬件實體,計算任務交給雲端大腦,具備身體的機器人只需像一個 “手腳” 和 “眼睛” ,負責感知和執行任務。按照這樣的設計,達闥推出了人形機器人 “小姜”、雙足人形機器人 “小紫” 以及“海睿”雲端大腦軟件平臺。

2016年,孫正義旗下的軟銀集團聯合富士投資3000萬美元,成爲了達闥的第一筆種子輪投資。2017年、2018年,軟銀還連續參投公司A、B兩輪融資。2019年,達闥遞交招股書計劃衝刺美股納斯達克上市,軟銀是其第一大外部股東,持股34.6%,然而卻被美國商務部以“禁止其技術和技術信息從美國研發分支機構傳送回北京”爲由發函叫停。公司不僅赴美上市失敗,隔年又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

被加入實體清單後,達闥轉向國內資本融資。2023年7月,公司獲得最後一輪超10億元的C輪融資,地方政府國資背景基金上海科創、上海國盛投資、寧波通商基金牽頭投資。完成C輪融資後,達闥估值最高一度接近200億元人民幣(約30億美金)。

“從2024年開始,我們的融資變得特別難。”黃曉慶告訴在接受界面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時告訴記者,其中一個原因是:去年一年,人形機器人涌入衆多創業公司,投資人的選擇變多了,可以用較低估值去投天使輪、A輪等融資輪次靠前的機器人公司,反而像達闥這一類融資靠後的高估值獨角獸鮮有問津。

沒有新投資者進來,黃曉慶去年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找錢。因爲被列入實體清單,達闥難以募集美元基金。國內尋求融資也面臨冷遇,此前與一家機構已經談好的新投資遭到跳票後,他曾試圖去尋找中東資本,但因後者在投資中往往附帶要求落地中東當地的項目而告吹。一級市場融資無果後,公司還考慮過上市去二級市場融資緩解資金壓力。上一次赴美上市失敗後,達闥曾在2023年前後有衝刺港股上市的計劃,但最終未能成行。

據《經濟觀察報》4月18日的報道,達闥巔峰時期曾有800多名員工,2024年批量裁員,至年末已裁員70%,只有200多人。公司欠款以員工欠薪和供應商欠款爲主,員工欠薪有數千萬元,供應商欠款有數百萬元。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的記錄,在被員工和供應商相繼曝光拖欠補償金與貨款後,達闥2025年3月起已有上百條執信記錄,被執行標的金額總計超過3000萬元,黃曉慶也被法院列爲限制消費人。

在成立合資公司的媒體會現場,黃曉慶表示,達闥經過收縮各地辦公室規模後,目前業務及團隊主要分佈在北京、成都、天津三地,總部上海辦公室、深圳等城市的業務項目遇到問題進行調整,但卻並非如外界所傳“人去樓空”,公司官方的總部依然是上海。達闥今年還與天津地方政府有一項重要的機器人制造基地合作項目,目前已經簽約,落地後公司將全面恢復生產。

被問及此前員工薪資拖欠問題時,他迴應表示,相關問題都在積極有效解決,“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的發展和生存的問題,就是要先學會生存,然後再去發展。”

接受上述報道專訪時,黃曉慶反思稱,自己創業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儘快讓公司實現造血的能力,沒有從事真正賺錢的業務。達闥過去希望囊括很多品類的機器人,做了六條產品線(人形機器人、配送、巡檢、清潔用途的服務機器人、野外特殊作業場景機器人、智能硬件產品線、雲端大腦及軟件產品線、智能柔性關節產品線),消耗了不少資金。經過去年的收縮後,公司已砍掉五條產品線,僅保留了人形機器人產品線。

與國華集團成立港仔機器人是達闥回血自救的一項舉措。據雙方介紹,3月6日,達闥與國華宣佈將通過重組在香港合資成立港仔機器人後,僅用22天就完成了港仔機器人的重組。

當被問到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後達闥是否有被收購的可能,黃曉慶表示,成立港仔機器人對達闥意味着融資與上市都有了新的路徑,但此次合作“中間並沒有發生任何收購”。但他同時表示,“如果有併購也是一個未來式”,具體情況完全取決於市場的發展方向。

據界面新聞了解,作爲雙方合作的一項協議條件,達闥承諾,港仔機器人在2025年、2026年經審覈收入將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和10億元。

新公司將教育、醫療、健康養老三個領域作爲機器人優先商業化落地場景。在教育領域,公司面向中小學生開發出AI助教機器人。此外,其還正在與香港頭部地產公司商談物業管理領域的迎賓、清潔人形機器人產品合作項目,合同價值20億港幣。未來,公司還計劃與保健公司洽談,在養老健康領域推進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項目。

黃曉慶認爲,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還處在產業發展初期,未來1-2年內屬於開創期,需要研發和資金去開發市場,落地具體應用,等到2-3年有大量落地項目後,行業的盈利空間才能產生。公司的產品目前以輪式機器人爲主,未來還會嘗試機器狗等四足機器人商業化應用,雙足機器人的商業化當下看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漸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