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闥創始人闢謠傳聞:未來聚焦人形機器人、保留核心團隊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李姝
作者|丁廣勝
2025年,在行業憑藉 “AI + 具身智能” 概念邁入融資高峰期時,曾估值近200億元的老牌機器人獨角獸達闥,卻深陷負面輿論的泥沼。大規模裁員、欠薪糾紛、司法案件等問題接踵而至,甚至一度傳出倒閉的謠言。
不過,對於達闥而言,也並非全然只有陰霾。近日,達闥與香港上市公司國華集團達成合作,成立港仔機器人公司。其中,上市公司港仔集團持股51% 並實現財務並表,達闥持股49%。合資公司的團隊主要由達闥機器人的核心成員構成,負責技術研發與業務推進,而香港上市集團則承擔融資重任。
在國華與達闥戰略合作暨港仔機器人公司成立媒體見面會上,達闥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曉慶迴應了近期關於達闥裁員、融資的相關問題,並闡述了公司未來的發展。
黃曉慶坦言:“我們遭遇的融資難題,並非始於當下,而是早在過去一年,甚至一年半之前便已出現。這一現象映射出當時中國海外資本撤離、民營資本動力不足的大環境,同時也凸顯出獨角獸企業融資困境 —— 公司估值越高,投資人因對行業瞭解有限,缺乏培養行業冠軍的長遠眼光,投資意願便越低。像達闥這樣歷經長期研發,積累深厚的企業,進一步研發急需資金支持。一旦資金鍊斷裂,研發進度必然滯後,這是不爭的事實。科技與金融,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針對上海 “人去樓空” 的傳言,黃曉慶解釋道:“上海項目確實出現了一些波折,但絕非‘人去樓空’。實際上,我們在其他地方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基於公司發展戰略,我們對人員進行了合理管理,目前僅保留了最核心的業務研發團隊,以確保公司核心競爭力不受影響。”
“企業首要任務是學會生存與發展,這是我過去未能深刻領悟,而如今已然明白的道理。” 談及拖欠員工薪資問題,黃曉慶表示:“我們正在積極、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至於解決的節奏,是優先處理還是逐步推進?我們認爲應先保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畢竟員工也不希望公司陷入絕境。他們願意給予一定時間等待,在此期間,公司定會全力以赴實現發展與生存目標。”
“最近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意義非凡,它是全球首個在開放動態場景下測試人形機器人綜合能力的賽事,標誌着行業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的重大突破。參賽機器人在行走穩定性、環境適應性和任務執行能力上展現了顯著進步,但仍暴露出諸多關鍵問題 ,比如面對行人干擾、路面異常等突發狀況時反應不夠及時 造成跌倒,本質原因是本地算力有限,長尾場景數據匱乏,導致機器人難以通過預設程序覆蓋突發狀況。”
“本次馬拉松暴露的問題,恰恰是雲端機器人技術的最佳試驗場。通過雲端智能接入各類大模型,並通過模型Agent實現對機器人複雜任務的規劃 可極大實現機器人能力的躍升。這正是達闥的技術護城河。亦莊賽事是起點,雲端智能是未來,只有擁抱雲端智能的機器人企業,才能真正贏得商業化落地的競賽。對我們而言,堅持下去,真理自會顯現。” 黃曉慶補充道。
國華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秦傑隨後表示:“整個行業的前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正如兩會所倡導的,要包容企業家的創新之舉。全社會應團結一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減少內部消耗。”
對於此次合作,秦傑評價道:“達闥的技術實力與核心技術團隊是其顯著優勢,而國華擁有上市平臺的資本運作能力,以及在香港、大灣區等地強大的訂單獲取能力。雙方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前景廣闊。”
據悉,港仔公司於今年3月初正式成立,目前已在康養、醫療檢測、物業、教育等領域展開佈局並逐步落地。面向未來規模高達10萬億級別的產業賽道,港仔機器人將憑藉達闥深厚的核心技術,在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爲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黃曉慶對於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他向我們介紹:在技術層面,達闥集成4.5億行開源代碼,2000多項專利,獨創“雲-網-端”協同架構。目前已成功攻克人形機器人云端大腦操作系統、智能柔性關節、靈巧手等核心技術,實現系統性突破和整體躍升。達闥也是國內唯一獲科技部“雲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認定的企業。基於這些優勢,黃曉慶對港仔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黃曉慶進一步表示:“我們瞄準在3-6個月就能夠提供輪式人形機器人的產品,在6-12個月就可以把其它的機器人形態,包括四輪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也逐漸推出,然後12-18個月把雙足人形機器人逐漸的推向服務崗位。”
除在香港佈局外,黃曉慶還透露:“我們也將與國內產業鏈開展合作,建設終端製造生產線。目前,我們已在天津合資運營一條生產線,同時也在與其他地區積極洽談,逐步提升產能。未來,這些生產單位將走向標準化,形成規模化效應。”
對於未來的發展,黃曉慶設立了3個階段的發展佈局:1-2年內,跟多家內地及香港頭部上市公司深入合作,切入養老、安保、清潔和教育領域場景,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及租賃模式,實現快速大量的出貨,大大降低BOM成本,實現營收的較大增長,並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填補規模化生產出現的前期資金缺口。3-5年內,隨着技術成熟和成本進一步降低,將逐步擴大整機銷售規模,實現盈利增長。5年之後,將通過多元化應用場景和全球化市場佈局,實現持續盈利和行業領先地位。
“未來,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將不可限量,它會像智能手機一樣爲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平臺,也將像互聯網一樣深刻地影響人類生活。未來不但產生巨大的製造業,還將會產生巨大的服務業。從製造業的角度將遠遠超過智能手機和汽車的總和,從服務業的角度來說,也將會遠遠超過互聯網。”黃曉慶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