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重度哮喘治療的“中國實證”,解碼生物靶向治療臨牀獲益
生物靶向治療應用於中國重度哮喘患者的探尋之路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重度哮喘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和複雜的病理生理特點,表現爲臨牀控制水平差、易出現反覆急性發作,是哮喘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 [1] 。隨着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哮喘診治水平顯著提升,然而重度哮喘管理現狀仍舊不容樂觀。ADELPHI研究2024年公佈的數據顯示 [2] ,中國臨牀實踐中,哮喘的嚴重程度及未控制率被嚴重低估。
爲降低重度哮喘患者急性發作風險、減輕疾病負擔,領域學者們依據重度哮喘的不同分型,積極探索生物靶向治療手段,旨在實現重度哮喘治療的精準干預,邁向“臨牀治癒”這一更高治療目標。
疾病現況:解析中國重度哮喘的沉重負擔
➤急性發作風險高,疾病負擔重
2019年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20歲人羣哮喘患病人數高達4570萬,其中重度哮喘患者佔比約爲3.4%~8.3%,成人患者人數可至394萬[3]。儘管重度哮喘患者在哮喘人羣中的佔比相對較低,但其導致的直接醫療支出卻佔哮喘總疾病負擔的50%[4]。基於CARE研究中納入的重度哮喘患者數據[4],分析我國重度哮喘患者臨牀特徵發現,中國超過80%的重度哮喘患者過去一年至少經歷1次的急性發作,面臨更差的臨牀結局。重度哮喘患者頻繁的急性發作是急診就醫和住院率明顯增加的重要原因,顯著加劇了鉅額醫療衛生資源的耗用。
➤嚴重程度被低估,控制水平有限
重度哮喘規範化管理對減輕疾病負擔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我國現行診療實踐仍面臨對指南標準依從性不足的嚴峻挑戰。臨牀實踐中,重度哮喘的評估、控制水平與GINA指南標準仍存在偏差。ADELPHI研究顯示[2],在納入的697例哮喘患者中,經臨牀醫師評估爲重度哮喘患者僅佔3.0%,而依據GINA的診斷標準,這一比例攀升至39.8%。分析重度哮喘患者的控制情況發現,僅有0.6%的患者獲得良好控制,尚有28.3%的患者處於未控制的困境之中。
綜上,我國重度哮喘控制有限,加強哮喘規範化管理、推廣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迫在眉睫。
治療困境:聚焦中國重度哮喘爲未滿足的臨牀需求
依據《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簡稱“2024版指南”)[5]對重度哮喘的定義,可以發現,重度哮喘患者面臨的是連續3個月及以上規範使用中-高劑量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長效β2受體激動劑(ICS-LABA)治療方案並且針對共患疾病和環境因素等進行處理後仍未控制的困境。
口服糖皮質激素(OCS)是哮喘的治療藥物之一,然而,其長期維持治療所累積的不良反應給重度哮喘患者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國內外指南皆推薦OCS維持治療僅作爲重度哮喘患者治療的最終手段。目前,減少OCS暴露,降低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成爲優化重度哮喘管理的另一大難題。
隨着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哮喘表型的不懈探索,精準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成爲破題關鍵。2024版指南[5]提出,在中-高劑量 ICS-LABA或者聯合長效抗膽鹼能藥物(LAMA) 依然未達到哮喘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可根據2型炎症特點及共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生物靶向藥物。對於2型炎症生物靶向藥物治療反應良好的重度哮喘患者,可優先考慮減停OCS維持治療。
然而,我國目前在重度哮喘的臨牀治療實踐中,與指南推薦存在一定差距。ADELPHI新公佈的研究結果顯示[6],在納入研究的553名重度哮喘患者之中,僅有5%的患者使用生物製劑製劑治療,提示我國在重度哮喘的規範化管理和生物靶向治療的推廣及運用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索。
精準突破:積累生物靶向治療的中國證據
➤生物靶向治療的中國循證證據探索
爲進一步評估生物靶向治療在中國人羣中運用的療效和安全性,多項關鍵臨牀研究相繼開展。
MIRACLE研究[7]作爲亞洲首個針對IL-5Rα單抗在嗜酸粒細胞性哮喘(SEA)患者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695例受試者(中國受試者佔比77.1%),68%的患者基線血嗜酸性粒細胞(EOS)≥300/μL。在EOS≥300/μL的人羣中,相較於安慰劑組,本瑞利珠單抗治療48周後SEA患者年急性發作風險降低74%。同時SEA患者肺功能、哮喘控制問卷(ACQ-6)評分及聖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分均呈現改善。
一項多中心的Ⅲ期研究[8]調查了IL-4Rα單抗治療哮喘在亞太地區人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共納入486例受試者(中國受試者佔比84.8%)。研究對中國亞組展開分析,主要分析人羣爲未接受OCS治療且確定爲2型哮喘的患者。結果顯示,在治療12周後,IL-4Rα單抗可降低2型哮喘患者的年急性發作率74%,並改善肺功能和ACQ-5評分。
備註:非頭對頭比較,不可直接對比
循證證據證實,生物靶向治療不僅爲重度哮喘患者帶來多維度的臨牀獲益,更有望助力中國重度哮喘患者實現“臨牀治癒”的目標。
➤精準醫學視域下哮喘診療目標的範式轉變
隨着精準醫學的發展,哮喘的臨牀管理從實現症狀控制、降低未來風險,邁向追求更高的目標——“臨牀治癒”。現階段,國際上的循證研究已充分證實,對於接受生物靶向藥物治療的重度哮喘患者,“臨牀治癒”目標具有高度的可行性[9]。這不僅爲生物靶向治療在臨牀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爲哮喘治療方案的持續優化指明瞭方向。
基於現有證據,2024版指南同樣與國際接軌[5],明確了“臨牀治癒”的概念:部分臨牀控制期患者在生物靶向藥物治療或其他抗哮喘治療後,滿足①無症狀時長達到1年及以上;②無急性發作;③肺功能檢測結果正常或基本正常;④無需OCS治療的條件可視爲達到“臨牀治癒”。
期待未來有更多高質量中國循證醫學證據出現,爲明確生物靶向治療應用的時機和實現“臨牀治癒”提供科學支撐。通過優化個體化治療路徑,助力廣大哮喘患者實現病情長期穩定控制與生存質量的全面提升。
小結
在我國,重度哮喘患者急性發作風險高,疾病負擔沉重。生物靶向治療的問世和推廣,以及中國循證證據的積累,不僅爲可降低重度哮喘患者急性發作風險、改善肺功能和症狀控制,更推動哮喘治療目標從症狀控制向"臨牀治癒"的跨越式轉變。
參考文獻:
1.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慢性氣道疾病專業委員會,中國哮喘聯盟. 重度哮喘診斷與處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J]. 中華醫學雜誌,2024,104(20):1759-1789.
2.Min Zhang, et al.Gaps In Asthma Severity And Asthma Control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Guideline According To A Real-World Survey In China.2024 ATS.
3.Zhang Q, et al.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12(2):e710.
4.王文雅,林江濤,周新,等. 我國>14歲重症哮喘患者的臨牀特徵和患病危險因素[J]. 中華醫學雜誌,2020,100(14):1106-1111.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5,48(03):208-248.
6.H. Su, et al. Direct and Indirect Healthcare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Severe Asthma Patients in China. 2024 ERS.
7.Lai K, et al. Benralizumab efficacy and safety in severe asthma: A randomized trial in Asia. Respir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 2024.
8.Q. Zha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pilumab in Patients From China With Persistent Asthma: A Subgroup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3 Study.Am J Resir Crit Care Med 2023207:A4768.
9.Shackleford A, et al. Clinical remission attainment, definitions, and correlates among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treated with biologic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Respir Med. 2025;13(1):23-34.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於推廣目的。
審批編號:CN-157746,過期日期:2026年4月8日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