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正式發佈!中醫藥治療顯成效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與國家中醫藥局綜合司於2025年7月31日聯合發佈《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這一方案是在2008年版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和診療經驗制定的重要文件。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臨牀以發熱、關節痛和皮疹爲主要特徵。

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我國近年來已發生多起境外輸入病例導致的本地傳播疫情。

疫情背景與診療方案意義

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最初主要在非洲流行,隨後擴散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島嶼及美洲地區。根據方案披露,該病毒根據基因組遺傳進化分析分爲三個基因型:西非型、東-中-南非型和亞洲型。

我國伊蚊分佈廣泛,特別是白紋伊蚊的活動範圍覆蓋廣大地區,適合病毒快速傳播的蚊媒活躍期長,存在明顯的“輸入性病例-本地傳播流行”風險模式。

2010年至2019年間,我國已發生4起基孔肯雅熱境外輸入繼發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廣東東莞和2019年雲南瑞麗均發生了聚集性疫情。

新版診療方案更新了診斷標準、鑑別診斷要點和治療策略,特別強調了中醫藥在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方案要求各級醫療機構參照執行,提高基孔肯雅熱醫療救治的規範化、同質化水平。

治療策略與中醫藥應用

目前,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和預防疫苗,臨牀主要採取支持性治療。急性期治療以緩解症狀爲主,首選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止痛,禁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以防增加出血風險。

在探索性抗病毒治療中,法維拉韋(曾用名法匹拉韋)顯示出潛在應用價值。該藥物通過抑制病毒RNA聚合酶阻斷病毒複製。臨牀應用方案明確:第1天每次1600mg,每日2次;第2~5天每次600mg,每日2次。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藥在基孔肯雅熱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廣東佛山順德的疫情處置中,中醫藥特色療法使用率超過85%。

順德中醫藥防控小組創新採用分片包乾、動態升級診療方案、省區聯動、外治內服結合等機制,構建了“防-治-康”全週期體系。

中醫治療方案針對不同病期和證型提供個性化方案。急性期針對不同證型分別採用清化湯、當歸拈痛湯合四妙散、五味消毒飲合甘露消毒丹等方劑;恢復期則以生脈散合四君子湯益氣養陰。

外治法效果顯著:四子散熱奄包外敷關節有效止痛;止癢散外洗皮疹快速止癢;鍼灸及中藥薰洗能疏通經絡,緩解腫痛。

療效數據顯示,中醫藥介入後,患者關節痛病程縮短1~2天,皮疹病程縮短0.7~1.5天,發熱病程縮短0.5天。

預防措施與重症管理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關鍵是防蚊滅蚊。在環境干預方面,可採用中藥防蚊措施,如藿香、佩蘭、薄荷驅蚊香囊,以及蒼朮薰煙消毒空氣。

順德區的實踐表明,在醫療機構和社區懸掛中藥防蚊香囊,使用金銀花、香茅等防蚊噴灑劑,可有效減少蚊媒叮咬風險。

雖然基孔肯雅熱重症少見,但境外疫情暴發時曾有重症及死亡病例報告。重症高危人羣包括嬰兒、65歲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婦女、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及免疫抑制者。

重症病例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腦膜腦炎、脊髓炎等)、心臟受累(心肌炎、心源性休克等)、急性肝損傷或出凝血障礙。

預防方面,公衆應做好“清積水、防叮咬、早診治”三大措施。如有發熱、皮疹、關節痛任一症狀,應及時就醫並配合防控措施。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呼吸感染科主任萬水春強調:“該病毒通過花蚊傳播,只要不被蚊蟲叮咬,就不會被感染”。

隨着新版診療方案的發佈,各級醫療機構將按照規範化流程開展基孔肯雅熱的診斷和治療工作,爲應對這一全球擴散的傳染病提供科學防控基礎。

普通民衆只需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及時就醫,便能有效應對這一健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