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首次納入中醫藥 實戰顯效縮短病程
8月5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題發佈會上,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面對記者提問,系統闡述了中醫藥防控基孔肯雅熱的獨特優勢。正值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中醫藥的介入爲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方案。
就在此前五天,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首次將系統化的中醫診療方案納入傳染病防控體系。
中醫視角下的“蟲咬疫病”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牀以發熱、關節痛和皮疹“三聯症”爲主要特徵。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傳播,我國伊蚊分佈廣泛,存在明顯的“輸入性病例-本地傳播流行”風險模式。
專家組通過臨牀觀察,將此次基孔肯雅熱歸爲中醫“蟲咬疫病”,核心病機是 “風邪襲表、溼毒蘊熱”。張忠德指出:“由於正值三伏天,天氣非常炎熱,病邪特性呈現溼熱夾雜的特點。”
新版診療方案將基孔肯雅熱明確歸爲中醫“溼溫”範疇,發病初期表現爲衛分證,部分患者可傳入氣分或出現衛氣同病。
縮短病程,促進康復
在廣東佛山順德的疫情處置中,中醫藥特色療法的使用率超過85%。順德區創新採用分片包乾、外治內服結合等機制,構建了“防-治-康”全週期體系。
“中醫治療以清熱化溼、疏風透邪爲原則”,張忠德在發佈會上強調,“辨證使用中醫藥內服和外治法,對各類人羣都可以緩解關節疼痛症狀,促進皮疹消退,穩定退熱,安全性良好。”
療效數據顯示,中醫藥介入後,患者關節痛病程縮短1-2天,皮疹病程縮短0.7-1.5天,發熱病程縮短0.5天。
急性期治療
針對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瘙癢等急性期症狀,診療方案推薦:
內服方:廣藿香、葛根、羌活、滑石、赤芍等10味中藥組成的清熱化溼基礎方,
外治法:四子散熱奄包外敷關節止痛;止癢散外洗皮疹止癢;放血療法用於高熱患者。
恢復期調養
對恢復期患者分型論治:
溼滯經絡證:關節疼痛遷延不愈,用羌活、獨活、秦艽等除溼蠲痹,
肺脾氣虛證:疲倦乏力、氣短納差,用黨蔘、黃芪、陳皮等益氣健脾,
肝鬱脾虛證:心煩失眠、口乾口苦,用浮小麥、酸棗仁、白芍等疏肝健脾。
未病先防:中醫藥的預防智慧
在東莞市發佈的《基孔肯雅熱中醫藥治未病健康指引(2025版)》中,融合了本土食療、中藥薰香、穴位保健及心理疏導,爲市民構建 “未病先防”體系。
張忠德建議:“預防時除了清除環境污水、滅蚊、截斷傳染源,平時還可以採用健脾消暑的藥食同源中藥,比如薏苡仁、白扁豆、淡豆豉、荷葉、冬瓜等加瘦肉煲湯,調節身體體能,保持免疫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