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傳導 全球食品價格飆升

從韓國西瓜、英國土豆到印度洋蔥,一場由氣候變化驅動的全球食品價格風暴正在席捲各大洲。巴塞羅那超級計算中心領導的最新研究直接證實,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正在推動全球食品價格出現短期大幅飆升。研究顯示,食品價格飆升往往在極端天氣事件幾個月後發生,這一模式預計將隨着氣候變化加劇而變得更加普遍。食品價格衝擊還通過貿易渠道從單一地區波及全球市場。

該研究發現數十起氣候極端事件與食品價格急劇上漲直接相關。去年歐洲橄欖油價格在西班牙南部遭遇2022—2023年持續乾旱後暴漲50%,印度洋蔥價格在去年5月熱浪後飆升89%。

以韓國爲例,7月韓國遭遇極端熱浪侵襲,酷暑與暴雨輪番來襲,對農產品供應造成嚴重衝擊。據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數據,截至7月11日,單個西瓜平均零售價達29115韓元(約151元人民幣),較前一週上漲22.5%,同比漲幅達36.5%;單棵大白菜售價4309韓元(約22.4元人民幣),周漲幅27.4%。高溫導致西瓜需求激增,而6月持續陰雨又抑制作物生長,供需缺口擴大。此外,高溫加速農產品損耗,運輸與倉儲成本上升,進一步推高價格。

禽畜業也未能倖免。雞因熱死率上升,疊加“初伏”前後雞肉需求高漲,雞蛋與雞肉價格上漲明顯。雞蛋(30枚裝)零售價突破7000韓元(約36.3元人民幣),爲近年高點。專家指出,韓國正面臨“熱通脹”(heatflation),即因極端高溫引發的階段性物價上漲。以往酷暑年,如2018年、2023年,蔬果價格連續數月飆升,當前形勢可能重演。雖然整體CPI維持在2%左右,但市民在超市和市場的“體感物價”顯著升高。

該研究記錄了多起極端天氣事件對特定食品價格的直接衝擊。日本8月熱浪過後9月大米價格上漲48%,美國加州和亞利桑那州在2022年遭遇乾旱後,當年11月蔬菜價格跳漲80%。這些價格衝擊的幅度和速度都超出了歷史常規波動範圍。

還有報道認爲,氣候變化正在對農業和農民構成挑戰。未來十年,由於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影響收成,世界上一些重要農作物可能出現短缺。大米、大豆、玉米和土豆等主食產量可能大幅下降。媒體分析稱,對於許多作物來說,氣溫升高意味着產量下降。負責歐洲央行研究的經濟學家庫伊克表示:“根據作物的不同,在20攝氏度到30攝氏度的氣溫範圍內,它們的產量相當穩定。除此之外,產量就會大幅下降。”

研究還發現,食品價格衝擊通過全球貿易網絡從單一地區擴散至世界各地。例如,在加納和科特迪瓦遭遇乾旱和極端高溫後,英國的可可價格上漲了3倍,導致巧克力價格也隨之飆升。

德克薩斯大學的帕特爾指出,不合時宜的政策往往也會加劇氣候變化導致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2010年,俄羅斯炎熱天氣引發野火,小麥價格飆升。帕特爾指出,莫斯科實施了小麥出口禁令,“導致全球小麥價格飆升”。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最近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氣候變化正在放大這些事件,對食品生產和金融系統產生深遠影響。例如,美國中西部的乾旱狀況不僅會降低玉米產量,還會給對加工和出口業務至關重要的供水帶來壓力;墨西哥灣沿岸的颶風會破壞港口,擾亂全球貿易網絡。

英國食品基金會執行董事Anna Taylor表示,像英國這樣嚴重依賴進口商品的國家特別容易受到海外氣候衝擊影響。Kotz警告,隨着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比30—40年前更加強烈和頻繁。

旨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巴黎協定》規定,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的上升幅度應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然而,全球氣溫上升勢頭加劇。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的上升幅度首次超過1.5攝氏度。

這一趨勢也對各國央行構成新挑戰,威脅通脹控制目標,特別是在食品佔消費價格指數較大份額的新興經濟體。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在6月份同比上升3.3%,達到111.4。這是連續第7個月通脹率保持在3%以上的高位,顯示出物價壓力的持續存在。英國上週公佈6月通脹率意外升至18個月高點3.6%,部分歸因於食品價格上漲。

“這些異常高溫直接影響整體通脹率,主要驅動因素就是食品。這會滲透到整體價格中”,該機構的首席研究員Maximilian Kotz說道。他表示,許多導致價格上漲的天氣事件“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完全史無前例的”,氣溫遠超預期範圍。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