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能幹什麼?這些年輕人給出答案 | 大象時政+聊會兒
青春該怎麼定義?青年該是什麼樣?今天是五四青年節,省委書記劉寧走進校園和青年師生代表面對面交流。在現場的發言裡,我發現了個有趣的事兒,他們雖然專業不同、學歷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提到了一個共同點,基層經歷。有博士蹲守田間三年,解決中藥材種植戶的病害防治難題,有思政課老師帶着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講黨課。青年才俊們無一例外都把基層經歷當作寶貴的人生財富。
一提到“基層”,很多人可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默默無聞”、“吃苦吃虧”、“無私奉獻”這樣的詞,年輕人真的還願意去嗎?一些公開信息統計,通過對河南青年的就業選擇分析,發現了兩個有趣的地方:一方面,省內高校畢業生留豫比例連續三年上升;另一方面,基層和傳統行業迎來更多高學歷青年。
比如河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2 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研究生郭威振,從康復專業跨考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終成爲選調生前往基層鄉村。這種選擇背後,是青年對“時代需要”的重新理解——它未必是光鮮的寫字樓,也可以是解決問題的真實場景。
當杭州“六小龍”用自動駕駛算法重塑城市脈絡,當DeepSeek團隊在智能大模型的星辰中摘取算力桂冠時,在那些聚光燈外的地方,社區裡,90後開發“智慧養老”小程序,把獨居老人的用藥提醒同步到志願者手機;農田裡,00後用物聯網監測墒情,讓澆地效率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和基層實踐看似不能相提並論,但在本質上都是把最前沿的認知灌注到時代最需要的土壤。無論是破解“卡脖子”難題的尖端科研,還是改良傳統農業的基層創新,挺膺擔當的本質,不就是把“國之大者”轉化爲具體問題的解法嗎?青年與時代的最好關係,或許正是這種不問西東的篤定。到一線去,不是青春的“附加題”,而是成長的“必修課”。
(史博翰 趙聞 段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