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工智能,青年學生最該關注什麼?施一公給出答案
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和教育、民生問題成爲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如何應對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如何減少因遺產分配引發的矛盾與糾紛?聽聽代表委員們怎麼說。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
青年學生聚焦基礎知識才能更好應對人工智能挑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如何更好地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也許過幾年,人工智能會成爲一門通識課,會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很多學生會有疑問,如今人工智能如此發達,未來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施一公表示,應對人工智能,青年學生更應該關注最基礎的知識,因爲這是立足的根本。“有了這些基礎,再去理解、運用人工智能,才能讓人工智能爲我所用,改變世界、創造未來。”
施一公還表示,人工智能幫助的科學研究(AI-assisted research)可能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人工智能爲人類科學家提供了高效思路,拓寬了科研邊界。
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
技術創新是唯一出路,要不斷進行創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引起了很多製造業者的關注,製造業如何“幹”出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認爲,技術創新是唯一出路,擁有“自己的技術”“領先的技術”“滿足需求的技術”,是最重要的解決方案。
董明珠還表示,AI、DeepSeek等提升產品各個方面的效率。“只有技術不斷創新,企業纔有意義,纔可以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
全國政協委員袁亞湘:
創新人才評價選拔機制,不要過於強調“第一學歷”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數學家袁亞湘多年來深耕教學一線,堅持從事數學科普教育工作。
袁亞湘說,政協委員的工作和數學工作者一樣,都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袁亞湘認爲,現在國際競爭最本質的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最重要的是人才競爭,要創新對人才的評價機制、選拔機制,而不要過於強調“第一學歷”。袁亞湘呼籲,家長要關注孩子是否有進步,而不是“一時成敗論英雄”。“人是在不斷地變化,第一學歷更多是靜態的。預賽跑得不好,決賽說不定跑得更好。”
此外,袁亞湘還關注年輕人的工作生活環境,提出應該創造更多平等的機會,才能夠涌現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靳東:
建議成立國家遺囑庫,降低遺囑設立門檻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如何普及社會遺囑預立意識,減少因遺產分配引發的家庭矛盾與社會糾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礦文工團副團長靳東帶來了有關設立國家遺囑庫的建議。靳東表示,經過調研,他發現目前的遺囑登記、保管機構比較零散,希望可以成立國家級遺囑庫,推廣更加適老化、便捷的遺囑設立方式,在保證安全的同時,降低遺囑設立門檻。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