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一答中看河南新變化丨大象時政+聊會兒
用12345形容河南的高鐵優勢你能想到哪些?40頭牛起步發展到今天4000頭牛,你聽過伏牛山丘陵山區新農人的創業故事嗎?今天的河南團開放日一組組這樣的數字,讓到場的境內外57家媒體,112名新聞記者,對河南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香港媒體關注,河南如何利用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暢通循環。河南鐵建投董事長悅國勇代表,首先用12345亮一亮河南的高鐵家底,省內城市1小時之內到達省會,2小時到達臨近省會城市和京津冀地區,3小時達通長三角,4小時抵達成都重慶雙城經濟圈,5小時可到粵港澳大灣區。鄭州到重慶和青島到鄭州兩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快運示範線已經開通,實現了青島早上海鮮端上鄭州中午的餐桌,河南的物流因爲高鐵也開啓貼地飛行模式。打通了河南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血脈經絡。
有記者關注河南“新農人”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的情況,2008年不顧家人反對,放棄城裡工作回鄉養牛的趙昭代表說,當初50頭小牛起步,貸款蓋廠房,啃書本學經驗,不但自己養牛還帶領鄉親們一起養,合作社名字就叫六個牛的犇犇。靠着一路打拼,愣是發展到了今天4000頭牛的規模,讓周邊好幾個村子年增收30萬到60萬不等,南陽“老黃牛”變成遠近聞名的“發財牛”。趙昭告訴在場的記者,現代科技讓“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事、越來越多的人成了新農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日報記者特別關注國內盾構機龍頭企業中鐵裝備在推動產業升級方面有哪些創新。王杜鵑代表說,中鐵裝備盾構機產銷量連續8年世界第一,出口德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還拿下了澳洲最大盾構機訂單,首次進入北美、加拿大市場。智能盾構“領航號”擁有獨立思考、智能分析、自主判斷的“超級大腦”,是世界穿越長江距離最長的盾構機,超過了11公里。因爲企業認準了,只有不斷突破創新極限,才能實現真正的產業升級“永遠在路上”。
開放日現場邀請媒體記者到河南多走多看多體驗,也許這些寫在紙上的數字,在河南的土地上會有更直觀的感受。(鄭凱 曹源 劉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