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時速達450公里!智慧產線助力中國高鐵更快更穩
新華社長春7月15日電 題:時速達450公里!智慧產線助力中國高鐵更快更穩
新華社記者唐斕、薛欽峰、曹鵬遠
來到位於吉林長春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被一款外形靚麗、內部科技感十足的CR450動車組吸引。這款由中車長客參與研製的動車組樣車在不久前結束的武宜高鐵正線試驗中,最高試驗速度超過450km/h。
中車長客高級工程師王雷介紹,這款動車組不僅時速更高、安全性更好,在行車與控制、司機智能交互、安全監控、旅客智能服務等領域還得到全面升級,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未來投入商業運營後可進一步壓縮時空距離,爲旅客提供多樣化、便利化、個性化服務,乘坐體驗更好。
在公司生產車間,高速磁懸浮列車、智能動車組、氫能源市域列車等一批批高端軌道客車產品陸續下線,整裝待發。近年來,中車長客通過生產全鏈條的“數智”驅動,助力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從“製造”邁到“智造”,成爲中國高端裝備製造“走出去”的一張“金色名片”。
中車長客前身是長春客車廠,始建於1954年。1959年,中車長客生產出第一輛鐵路客車。1967年,獨立自主研製出新中國第一列地鐵列車。
近年來,從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跨國互聯互通動車組,到服務於北京冬奧會的“瑞雪迎春”京張高鐵智能動車組,再到最新的CR450動車組樣車,一批批軌道客車正從高速向智能化實現跨越發展,爲我國鐵路的歷次提速提供了裝備支撐。
高鐵的運營時速350公里,每秒達百米左右。如此快的速度給動車組的產品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生產製造環節是保證高鐵質量絕對安全可靠的重要一環。
在中車長客的國鐵事業部裝配產線上,製造過程數據自動採集,關鍵操作動作智能控制,產品製造質量精準管控……裝配現場集成了包含5G、自動化、物聯網、視覺識別、大數據分析等多達10餘種數字化技術手段。採訪中,“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讓“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印象深刻。
中車長客自主研製開發的生產製造管理系統可以根據產品訂單交付要求自動生成生產計劃,並將生產任務精準派發到現場工位的一線工人。工人通過手持終端可以隨時查看工作任務,所需物料也會按計劃提前配送,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在國鐵事業部裝配產線上,與工人“並肩作戰”的是智能力矩、智能監控、智能工具櫃等數字智能設備。中車長客流程與數字化部副部長關吉瑞說:“以轉向架爲例,過去通過手動緊固耗時費力,還可能導致質量問題。如今,智能扭矩系統,實現作業指令分步下達,有效規避了漏裝、過扭、扭矩不到位等質量問題的發生,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
多年來,中車長客通過廣泛應用數字化管理系統和智能裝備,在碰撞吸能、振動噪音、超導技術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構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動車組、地鐵、磁浮列車等9大產品平臺30個主型產品,持續提升生產效能。
不久前,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上,由中車長客研製的國內首輛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亮相,最高運營時速達600公里。隨着高端智能高速列車產品的不斷推出,國產軌道客車逐漸成了高速、安全、智能的代名詞,也助力中國高鐵逐步從全國走向世界。
在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期間,中車長客與塞爾維亞簽署我國首個出口到歐洲的高速動車組車輛採購合同。
作爲中國高端軌道交通裝備“走出去”的先行者,中車長客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從1995年實現中國軌道交通客運裝備出口“0”的突破,到2024年生產的軌道列車已經出口到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簽約額超過140億美元。
從裝備支撐到“數智”驅動,從供應鏈深度融合到全球市場廣闊佈局,中車長客的每一步轉型與跨越,都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從“製造”到“智造”升級的生動詮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