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福建莆田:最快2小時造一雙“私人訂製”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建莆田8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田宏煒)“私人定製”一雙合腳的運動鞋需要花多長時間?福建雙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馳科技”)給出的答案是:15秒足部檢測完成,最快2個小時,一雙爲消費者“量腳打造”的新鞋就能走下生產線。
8月19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時來到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的雙馳科技定製工廠店,感受中國的造鞋速度。與其說是一個鞋店,不如說這是一個鞋類定製工廠。在這家店裡,見不到擺滿成品鞋的貨架,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能快速獲取足部數據的智能測量儀器。
雙馳科技定製項目負責人古瑋明告訴記者,只需15秒,這臺智能測量儀就能精準獲取消費者的3D腳型數據、站立時的動態壓力數據,以及體態重心、平衡等身體數據,連運動鞋哪個部位磨損更快、背單肩包主要用哪邊肩膀等信息都一目瞭然。“這套系統還能利用AI技術智能分析測試者的足部特徵,並匹配合適的鞋楦和鞋墊。”古瑋明說。
顧客確定“專屬定製鞋”訂單後,信息便隨即傳輸到店鋪後面緊挨着的“智能工廠”。“從訂單進入生產,到鞋子走下生產線,最快只需要2個小時。”古瑋明介紹,在這個工廠裡,95%的機臺設備都是聯網的,同一時間段內可以生產上百種不同的鞋,“甚至一雙鞋的左右腳都可能是不一樣的”。據瞭解,從下單到出貨,整個流程最多隻要7天。
15秒,2個小時,7天……這一連串數字背後,是數字技術、智能製造技術在鞋服領域的深度賦能。其實在莆田,鞋行業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從傳統代工生產模式向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模式轉變已經不是雙馳科技一家企業的事。
如今,越來越多的莆田鞋企開始擁抱定製化、擁抱智能製造,支持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也不斷釋放紅利。今年1月,莆田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鞋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七方面提出了17條措施,以進一步促進莆田鞋業品牌培育、創新提升、數字賦能和強核提質。
在促進企業提質增效方面,《措施》提到,要試點智能製造,對鞋業企業年購買智能成型設備、智能倉儲設備等成套智能化設備投資額200萬元及以上的,按設備投資額不超過20%給予補助,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200萬元;試點數字化項目,對揭榜成功的單位,通過驗收的項目,按照項目投資額的50%予以補助,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目前,鞋類定製在歐洲市場已比較成熟,但國內還處在培育期。“我們的方向應該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做全民定製、工廠化定製。”在莆田市鞋業協會首席專家陳啓賢看來,莆田鞋通過降低成本,把定製的價格工廠化,是一種製造模式的創新,“但它的發展與完善也需要一個過程”。
數據顯示,作爲莆田的支柱產業之一,當地鞋服產業擁有製鞋及鞋材企業超過4200家。2024年,莆田鞋服完成規模產值超千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其中鞋子產量佔福建省全近30%、全國近1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