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估半導體關稅20% 今年拉貨效應GDP可達3.4%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如圖)政府對半導體關稅調查即將開獎,惠譽信評認爲臺灣稅率在20%。(圖/路透)

記者陳瑩欣/臺北報導

受到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新臺幣升值及區域產能過剩等多重因素夾擊,惠譽信評(Fitch Ratings)預期,臺灣傳統產業及零售業在2025年將面臨更嚴峻的經營環境。尤其美國針對半導體啓動「232調查」,若最終課徵高達20%的關稅,將進一步壓縮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獲利空間與國際競爭力。

惠譽信評亞太區企業評等資深副總經理黃筱婷表示:「在全球貿易政策轉向保護主義的趨勢下,出口導向的臺灣產業恐難將成本壓力完全轉嫁,特別是同質性高、議價能力弱的中小型傳產企業,風險承擔能力明顯不足。」

關稅+升值雙重夾擊 臺企利潤受壓

根據惠譽觀察,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啓動232國安調查後,若課徵20%關稅,對臺灣半導體廠將是重大挑戰。而傳產企業則可能持續受制於整體貿易環境惡化。在高關稅背景下,出口成本上升,獲利空間被壓縮;同時,新臺幣若持續升值,將削弱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進一步打擊企業營運。

黃筱婷指出,進口原物料或設備比例高的產業可能因新臺幣升值而受惠,成本壓力稍有緩解,但整體出口導向產業仍面臨嚴峻挑戰。

區域產能過剩 傳產競爭升溫

中國需求持續疲弱,加上當地企業加速搶進海外市場,以及新興亞洲國家大力發展本地產業,均使臺灣企業面臨激烈競爭與供過於求的壓力。即便中國推動「反內卷」政策,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短期內難以紓解。

對石化、化工、鋼鐵等傳產大宗產業來說,將持續面臨利潤低迷與現金流承壓的風險。

能源轉型壓力擴大 資本支出推升風險

隨着全球加快推動能源轉型與減碳,臺灣上游傳產如鋼鐵、水泥等產業面臨資本支出大增壓力,不僅需強化產線韌性、導入低碳技術,也可能拉高負債水準,降低財務彈性。不過,積極轉型的企業未來仍有機會受惠於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提升與政策紅利。

零售業競爭白熱化 消費信心待回升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與臺灣本地消費信心下滑,2025年零售業恐面臨消費支出轉趨保守、市場競爭升溫的雙重挑戰。中小型零售業者在資源與通路佈局上處於劣勢,壓力尤爲明顯。

不過,食品等民生必需品相關業者,因應剛性需求支撐,仍有望相對抗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