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關稅、半導體稅率對臺灣GDP影響 星展集團這樣說
馬鐵英不諱言,對臺灣而言,半導體關稅談判的影響性會大於對等關稅的稅率問題。她指出,根據IEEPA徵收的對等關稅,目前面臨法律挑戰,而半導體關稅將透過美國商務部的232條款調查來實施,確定性程度相對更高。
如果半導體關稅範圍僅限於晶片,馬鐵英認爲,臺灣受到的影響相對會較爲不大。因2024年,美國從臺灣進口了155億美元的半導體,僅佔其從臺灣進口總額的13%;由於替代品有限(尤其是先進節點晶片),加上價格彈性較低,臺灣晶片製造商應有能力將成本轉嫁給美國客戶。
但是,如果半導體關稅擴大到廣泛的科技類產品,則將爲臺灣帶來顯著影響。馬鐵英說明,2024年,除半導體外,美國從臺灣進口價值620億美元的資訊與通訊類產品,包括顯示卡、AI伺服器等產品,這些產品加起來佔美國從臺灣進口總額的一半;即使彈性較低,被列入關稅清單也會對臺灣的出口和GDP產生較大影響。
星展預測對等關稅對臺灣GDP的直接影響約爲0.2至0.5個百分點,而半導體關稅(如果僅針對晶片)的直接影響約爲0.1至0.3個百分點。馬鐵英說,預計臺灣政府的財政刺激措施可以抵銷上述關稅影響,但是,當前的預測並沒有納入最壞的關稅情景,也就是「半導體關稅廣泛擴及到科技產品,且稅率極高」。
隨着鄰近國家陸續與美國完成貿易關稅談判,馬鐵英表示,臺美之間應也會完成談判達成協定,臺灣有空間對美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目前臺灣在農業和汽車領域的進口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較高,應是當前談判重點方向。
她強調,如果擴大開放農業和汽車領域對臺灣的影響「中性」看待,應不至於對國內業者造成嚴重競爭。馬鐵英說,美國雖在農業、能源和交通運輸領域實力雄厚,臺灣在電子、化學品、橡膠、塑膠和金屬領域表現優異,雙方在貿易結構上其實處於互補。